龍性難馴 多懷激烈遊壽的困境與突圍(第6/7頁)

環境與心境互為因果,又互相影響:

膏沐未施,掠雲鬟以欲頹;錦綺間疊,看珠碧而濺淚。生長戚裏,但知歌吟,未習機杼,試濯江波。調姜韭初嘗辛酸,問米薪始知珠桂。此是女伴,長話殷勤。

不愉快發展到極致,卒章顯其志:“夫尺蠖能屈,龍性難馴。多懷激烈,直抒慷慨。未閑典故,詞甚鄙陋,通人拊掌,無所恨也。”這段話與1946年10月4日,遊壽分擲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和代理所務的董作賓那一紙嗔言,“平生志在為學,豈較區區作駑馬戀棧耶”何其相似!

1946年,遊壽回到南京,在恩師胡小石的推薦下,進中央圖書館任金石部主任。此階段成果叠出:《唐人蔔葬邙洛之風尚》以墓志資料結合正史,探究唐人蔔葬邙洛風氣之淵源;《梁守謙墓志與唐代宦官》以墓志與兩《唐書》相印證,並補正史之缺;《晉黃淳墓表跋》論晉黃淳墓表相關史事及其書法特點。此外還有《金文武功文獻考證》《論漢碑》等文。但這些成果應該多是出於李莊階段的積累。一年後遊壽離開中央圖書館,她在日記中記載,一次性向繼任的金石部主任功瑩輝移交自己編輯整理的金石拓片五千五百一十種,未登記金石拓片六十七種八十三幅,快雪堂帖一函五冊,畫像二十幅等。可見除了治學,她對本職工作也孜孜以勤。1947年,遊壽轉入中央大學中文系任副教授。

1948年,遊壽(三排左一)與宗白華、唐圭璋、曾昭燏等賀胡小石先生六十壽慶。

1949年後,中央大學並入南京大學。1951年遊壽隨丈夫陳幻雲調入山東會計專科學校,繼而入山東師範學院任副教授。1951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學校中進行思想改造和組織清理工作的指示》。遊壽的家庭出身、社會關系、受學背景尤其是與中研院的粘連,都成了洗不清的罪證。即使李莊的那段委曲的經歷,也沒人會理解和同情,反而會認為她在“隱瞞歷史,以曲求伸”。唯一的選擇是告別過去,切割歷史。

她在1957年“反右”結束後,主動請調黑龍江,任教哈爾濱師範學院中文系、歷史系,主講考古學、古文字學、先秦文學和書法藝術等課。她盡量淡化在史語所的歷史,完全斷絕與“李莊的孑遺”的任何聯系,再不願提及那段經歷。1970年,遊壽曾到黑龍江五常縣農村插隊落戶,孤身一人,飽受艱辛。直到20世紀70年代,遊壽退休後,才從塞外給同學沈祖棻寄去詩箋:

冬初小恙高燒,夢子苾來訪不遇,唯見案上留詩。余出門追之,倦極而醒,乃一夢也。成此詩,數月寄與:
又見冰花滿窗欞,數盡飛鴻入北溟。
唯有故人深入夢,留詩案上意叮嚀。

沈祖棻在日記中說遊壽的信和詩:言長意深,富於感情,讀之喜慰,反復閱看。“漸無消息廿年余,絕徼終傳一紙書”,她一口氣寫下十首《得介眉塞外書,奉寄》14,茲錄兩首:

秦淮春水綠迢迢,流盡華年舊夢遙。
欲說江南當日事,老來殘魂不禁銷。
小樓深巷賣花遲,二月江南萬柳絲。

晚年遊壽。

遊壽1987年所作書法。

寂寞空山春雨夜,那堪重憶對床時。

回首前塵舊事,遊壽和道:

南苑文壇感慨多,龍蟠虎踞自嵯峨。
飛來絳燕呢喃語,怕聽平湖有蒼波。

“絳燕”為沈祖棻筆名,四十多年未見面了,風雨過後,最喜聽到春燕般的呢喃細語;然舊雨凋零,又怕聽到玄武湖畔的不祥濤聲。1977年6月27日,沈祖棻因車禍去世。她已等不到與老友遊壽的重聚。

老子道:“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造物主在讓遊壽歷經坎坷、備受磨難的同時,也提升了她的書法境界。前人論隋唐高僧智永之書“精熟過人,惜無奇態”。但此種風範,是作書如面壁誦經,全在虛靜中透出。蘇軾所評,“智永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同異代知己,遊壽在守秩序,尊家法之中而以空門的寧寂精神為書,在孤寂之中,獲得了“獨與天地精神之往來”的大境界。“南蕭北遊”,身處南京的蕭嫻與黑龍江的遊壽,被譽為20世紀書法史上的“國之雙嬌”。

文章到老意氣平。遊壽到“文革”後期,回首往事就像賈寶玉在太虛幻境看到了金陵女子過去未來的簿冊,已清楚地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命運。她在重抄舊稿《伐綠萼梅賦並序》的“跋”中寫道:“乙酉冬至初稿,乙卯立冬後十日重抄。右藁流居西川所作。日者,王雲自北京歸,轉夏鼐問訊。又讀英人李約瑟之《中國科學技術史序論》,故人舊事蓋已三十年矣。今存者幾人?”遊壽寫得很隱諱。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序論》中,提到了20世紀40年代初的李莊之行,提到了史語所和傅斯年、董作賓。難怪遊壽寫小楷的鈐印,多是當年董作賓在李莊為她刻的兩枚名字小印。就像沙裏淘金,歲月流逝,仍會留下沉甸甸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