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向南還是向北(第2/2頁)

在這裏,沒有夾道相迎的官員鄉紳,沒有圍觀歡呼的老百姓,他所遇到的,是一道道冷漠的目光。

劉秀甚至覺得,這是一個危機四伏的是非之地。

劉秀的猜想不錯,王郎已經弄清楚了他的行蹤,正大發兵馬直奔薊縣而來。

形勢如此,該當如何?

鄧禹的意見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可是,兵呢?

劉秀雖然戴著一頂“破虜大將軍”的帽子,可手裏並無一兵一卒!

不過,除了“破虜大將軍”外,他總算還有另一頂“行大司馬事”的帽子,可以自行征兵。

事情還沒糟糕透頂。

鄧禹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提議就地征兵。

征吧,征吧。

形勢如此,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

劉秀將征兵的艱巨任務交給了王霸。

之所以說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是因為劉秀並不相信能在薊縣這個險惡之地征聘得到士兵!

也正是不相信,他才選擇了王霸。

在過去的日子裏,王霸總能給他帶來驚喜。

然而這次,不知應該說他是猜對了還是猜錯了。

史書上說,王霸到了街上,樹起了招兵買馬的大旗,放言要跟王郎一搏,結果“市人皆大笑,舉手邪揄之,霸慚而反”。

薊縣征兵,成為了一場鬧劇,也成為了貽笑天下的笑柄,要抵擋王郎是談不上了,看來只能逃命了。

可是,往哪兒逃呢?

北面是匈奴人的地盤,東北面是烏桓、鮮卑人的天下。擺在劉秀面前的,只有向南或向西北兩條路。

可是,連耿弇這樣的毛頭小子都說了,“今兵從南方來,不可南行。”王郎從邯鄲發兵南來,你說你往南邊逃,可不是自投羅網!

看來,只能往西北方向的上谷郡逃了。

耿弇鼓動劉秀說:“漁陽太守彭寵,是你的同鄉;上谷太守,是我家父。發此兩郡控弦萬騎,邯鄲不足慮也。”(注:漁陽在今北京密雲一帶,上谷則在今天的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

話雖如此,劉秀卻不能接受耿弇的建議。

從薊縣到上谷坑深路遠,道路難行,前面還有居庸關天險,一旦受阻,則連回頭的機會都沒有了。

而且,你是你,你父親是你父親,你代表不了你父親,更代表不了漁陽的太守彭寵,你說發兵就發兵,他們能同意嗎?

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耿況和彭寵選擇支持王郎,那麽經過這一番翻山越嶺,到頭來不過成為了他們進獻給王郎的一份大禮。

綜合上述考慮,劉秀的意思是帶領大家南歸。畢竟,政治經濟中心是在洛陽、關中一帶,自己又是南方人,只有冒險南下,才能死中求生,有所發展。

鄧禹、馮異等人表示贊同,他們說:“死尚南首,奈何北行入囊中!”不願逃到北面受人掌控。

看見大家說得這麽直接,劉秀輕輕搖了搖頭,指著耿弇說:“話也不能這麽說,咱們在北面也是有後台的,你們看,這就是我們的北道主人!”——這話算是對熱情好客的耿弇的一種安慰,劉秀南歸的主意已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