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退為進(第2/2頁)

十一月十日,下詔解放奴婢,明確宣布:曾因貧困被賣的婦孺可以自由回家,買主如有刁難,按律令論處。吏民因饑餓戰亂淪為奴婢、妻妾的,留去自便,強制不讓走的,以賣人罪處置。

奴婢問題,是解放國家勞動力的問題,是農業生產的一大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危和發展,漢哀帝和王莽新政都想解決這一問題,但到死都沒能解決。劉秀決定把這一問題當作一項大事來抓。

十二月二十八日,劉秀下詔,稱:“連年戰爭,軍需緊缺,只能按十分之一收稅。現在國庫糧米儲積增多,各郡、各封國現有田地按三十分之一征稅,一如舊制。”將田租的十稅一恢復回三十稅一。

對於自己的家鄉舂陵,劉秀將之改為章陵縣,按照劉邦祖籍豐縣和沛縣的做法,世世代代免除賦稅徭役。

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三月,又下詔稱:“今國有眾軍,並多精勇,宜且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令還復民伍。”大量地裁減軍隊,一方面減少軍費開支,一方面又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相當數量的勞動力。

……

劉秀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這一系列措施下來,滿目瘡痍、飽受戰火的國家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劉秀本身是太學生出身,深知文吏通熟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國家且情操高尚。

兩年時間內,他連續下詔,命令各地官吏推舉賢良,到京城參加選官考試,實行“征辟”制度。

所謂“征辟”制度,即在選官操作上分“征”和“辟”兩類:朝廷特征士人,為“征召”;長官自行辟除士人,為“辟除”,二者可以合稱“征辟”。

對征辟的條件,是以“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要求候選人品德高尚,身世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即文化水平要高,是通經的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也就是要熟悉各種法令,並能以之判斷是非;“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就是要求辦事果敢,善於應變,能處理各種突發性事件。

劉秀要求各地官吏必須嚴格按照這四條標準選取人才,如有違者,依法治罪。

劉秀為了得到一批有高文化修養的文吏,還多次親自訪求名賢。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嚴光。

嚴光是劉秀的幼時同窗,很有才學。

劉秀非常希望這位才德高尚的同學能和自己共謀國是,叫人到嚴光的家鄉去尋找。

可是這位老兄無意為官,知道劉秀找他,就故意隱姓埋名,鉆進山林中躲了起來。

劉秀急了,命人畫了嚴光的畫像,由尋訪的人照形貌察訪。

經過多方尋找,才在齊地找到。

嚴光並不樂意做官,好說歹說,總算肯上京見劉秀一面。

嚴光到了京城,卻不上朝,一天到晚宅在住所不出,指定劉秀要見就來,不來拉倒。

劉秀於是多次光顧他的住所,有時談得晚了,倆人就睡在一張床上。

嚴光睡覺不老實,還曾把兩只腳放在劉秀的肚子上,劉秀也任他如此,並不挪開。

劉秀任命他當諫議大夫,嚴光死活不肯接受。

不久,嚴光離開了洛陽,徑往富春山種田釣魚,享受大自然去了。

劉秀雖然沒得到嚴光,卻因為對待嚴光的態度,贏得了天下士人的心!

他也因此找到了打敗隗囂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