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光華綻放

1.這個皇帝很有料

現在,劉莊要鞏固和發展光武帝創建的事業,責任重大。

他委任開國元勛高密侯鄧禹為太傅,同母弟東平王劉蒼為驃騎將軍,光武朝太尉趙憙保留原職,使朝廷高層管理分由宗室、功臣、官僚三個集團支撐。

而在遵奉光武舊制的同時,也依據形勢的變化,做了些新的調整。

比如,他繼續限制三公的權力,但又同時注意對三公的利用;他繼續提高尚書台的地位,重視尚書台各官員的意見,賦予尚書台更多舉薦官吏的權力;倡導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嚴格選拔官員,總攬權柄,史稱其“乙更盡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不僅繼承了光武的簡樸之風,也很好地執行了光武帝休養生息的政策。

按照光武帝生前的指示,劉莊命畫師作鄧禹、吳漢、賈復、耿弇、寇恂、岑彭、馮異等開國二十八將的畫像,張於南宮雲台,銘旌其功,永衛漢室,即後世所稱的“雲台二十八將”。

這二十八將中,曾經犯了重大錯誤的劉隆竟然能躋身其列,而大名鼎鼎的馬援卻榜上無名。

有人問劉莊:“何故不畫伏波將軍像?”

劉莊笑而不答。

是啊,為什麽要對馬援另眼相看?

官方的解釋是:劉莊的皇後是馬援的女兒,為避諱皇後,故未給馬援雲台畫像。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的看法卻是“天下已定,功名已著,全體膚以報親,安祿位以戴君,奚必馬革裹屍而後為愉快哉!光武於是而知其不自貴也;不自貴者,明主之所厭也”。

劉莊這個舉措,同時也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

從以後的表現來看,他的確是貫徹了這一原則,在政治上對外戚予以嚴格的限制,外戚擔任的官職一般都不超過九卿,對才能出眾的外戚,雖然讓他們擔任適當的官職,卻依然嚴禁封侯。這種做法,成為了當時防止外戚勢力侵犯皇權的典範。

除了嚴防外戚之外,他還大力管理宗室、限制豪強,權不借下。

光武帝在世時,陸續分封了一些宗親為諸侯王。劉莊為了有效地控制這些諸侯王,采用了籠絡和嚴懲兩種手段。一方面,采用了增加封地、物質賞賜、賜予特權、賜以殊禮等手法籠絡諸侯王;另一方面,對心懷叵測的諸侯王予以堅決打擊。諸如對阜陵王劉延、廣陵王劉荊、楚王劉英等的圖謀不軌行為,就先後采取了改封號、削減封地甚至賜死的做法。

其中懲處最嚴厲的便是楚王劉英。劉莊不但削奪了其封號,迫使其本人自盡,而且對涉及楚王劉英謀反案的人大肆株連、殺戮,致使冤獄遍於全國。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但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震懾了諸王,對鞏固專制集權統治起到了強有力的作用。

對於在國家統治集團中形成的貴戚豪強,一旦妨礙到帝國專制的集權統治時,他處罰起來也絕不手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河西竇融家族。由於他們大搞非法活動,劉莊便對其實施了極為嚴厲的打擊,處死了諸如竇林、竇穆等冒尖人物,使這個曾經顯赫京師的家族迅速衰敗。

在官吏選拔的環節上,劉莊盡量排除某些社會勢力對選官的幹擾,一度想改變孝廉選舉不實的現象,他嚴肅批評了“權門請托”的相關情況,嚴令“有司明奏罪名,並正舉者”。注重采取直接征召的方式,保證了國家官員有很好的素質。他對忠於職守、有才幹的官員大力提拔。為了保證對官員的獎勵更符合實際情況,他建立起嚴格的考核制度,“令司隸校尉、部刺史歲上墨綬長吏視事三歲已上理狀尤異者各一人,與計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聞”。而對於政治上失職或經濟上貪汙的官員,則堅決嚴辦,絕不姑息。

與對官員督責苛刻、嚴厲糾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劉莊對百姓卻是寬容友愛,就連對待在犯囚徒,也“詳刑罰,明察單辭”、“務平刑罰”,堅持光武帝的輕刑原則。史學家班固贊其:“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禍,人有樂生之慮,與高、惠之間同,而政在抑強扶弱,朝無威福之臣,邑無豪傑之俠。以口率計,斷獄少於成、哀之間什八,可謂清矣。”

總的說來,劉莊當政期間,朝廷綱紀整肅、吏治謹嚴,行政效率大為提高、中央地方政績明顯。《後漢書·儒林傳序》說:“濟濟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

劉莊在加強政治管理的同時,也大力發展社會經濟。

東漢王朝經過光武帝三十余年的努力,社會經濟已經有了明顯的復蘇和發展,劉莊在其基礎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來繼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首先,他積極扶植小農,保證小農穩定,多次向全國小農賜民爵,不僅對有戶籍的小農賜爵,也對在戰爭中丟失了土地、流離失所的流浪人員賜爵,優待小農,將一些脫離了戶籍的流民重新吸引回原籍,成為國家控制的編戶齊民。另外,還通過賜公田的措施來救助因豪民的兼並或其他原因喪失土地的小農,以解決小農喪失土地的問題。其次,在內郡和邊郡進行了大規模的屯田,除了發展光武年間在常山、涿郡、漁陽、上谷、中山等郡國所設置的屯田聚落外,還進一步發展北部邊地的屯田。永平八年(公元65年),在五原曼帕設置了度遼營,派度遼營的刑徒“屯朔方、五原之邊縣,妻子自隨,便占著邊縣。”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屯田的地域甚至推進到了西域,主要屯田點有金滿、柳中和樓蘭。另外,他還積極建設北方邊郡,動員滯留在內郡的邊郡人重返家鄉,選用得力官員治理邊郡,一番努力下來,北方邊郡的凋敝狀況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