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景治水

這件心事就是整治黃河。

黃河跟其他名川大江相比,除了河水渾濁之外,還有一個壞脾氣,就是愛改道。

自古以來,其在中原大地上多次決口和改道,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數不清的災難和痛苦。

黃河有個支流,從滎陽附近分出,名叫汴渠。每次河水泛濫,汴渠都會被沖得一塌糊塗。

西漢平帝年間,黃河、汴渠的河堤都決壞,由於政亂、戰亂,一直無力修復。

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陽武令張汜曾向光武帝打報告說:“黃河決堤積時已久,日月侵毀,濟渠所漂數十許縣。如國費充足,則治理不難。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

報告引起了光武帝的高度重視,一度打算投入大量的民力、財力整治河水。

可是浚儀令樂俊的一番勸諫阻止了此事。

樂俊是這樣分析的,他說:“昔漢武帝元光年間,人口繁盛,人們沿著河岸開墾種植,而瓠子河段決堤,就足足修理了二十余年。今兩岸居住的人口稀少,其他地方的田地饒廣,即使不治理黃河,還可以維持現狀生活作息。國家戰亂剛息,再興徭役,勞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須平靜,更議其事。”

“勞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須平靜,更議其事”這十六個字打動了光武帝,鑒於治理黃河是件高風險的大事,花費大、用人多、勞民傷財,修得好,是大功德一件,修不好,就會天怒人怨,浪費了人力物力不說,稍有不慎,還會把政權都搭上。再看看現在帝國重建,國力不豐,最終不得不遺憾地放棄了治河。

劉莊從即位那天起,就一直把這事擱在心裏頭。

何況,這些年來,汴渠東侵,日月彌廣,河堤都淹沒在大水裏,兗、豫等郡的百姓怨嘆。

國家積聚的經濟力量已經充分,劉莊打算出手了。

可是等一等,治理黃河,可不是兒戲,得物色一個水利工程的高手來負責該項工作。

由誰來負責這項工程呢?

有人向劉莊推薦了一個名叫王景的人。

王景,字仲通,樂浪郡(今朝鮮平壤市)人,其祖輩原居瑯琊郡不其縣(今山東即墨西南)。八世祖王仲是個著名人物,好道術,善觀天象。西漢初諸呂作亂,漢高祖劉邦之孫劉襄、劉興居謀劃發兵,曾多次向王仲請教,劉興居甚至還要王仲負責統兵。王仲不願受此事牽連,便舉家渡海到樂浪隱居起來了。

王景的父親王閎也是個了不得的人物,為郡中“三老”。劉玄更始之亂中,當地人王調殺樂浪郡守劉憲,自封為大將軍、樂浪太守。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派王遵討伐王調。軍隊開到遼東,王閎與郡決曹史(吏職名)楊邑等人暗殺了王調,樂浪得以和平解放。

因為此事,光武將暗殺王調的人員全部封侯。

可是王閎做了一件很有性格的事,堅辭不受。

喲嗬,這倒勾起了光武帝的興趣,“奇而征之”,派人去征召他到京師洛陽安排工作。

王閎高高興興地來了。

可是,從樂浪到洛陽,路途實在太遠了,王閎還沒走完三分之一的路程,就得了一場急病,死了。

生於這樣一個不平凡的家庭,注定了王景不是一個平凡之輩。

史稱其“少學《易》,遂廣窺眾書,又好天文術數之事,沈深多伎藝”,是一個通《周易》、博覽群書、精於天文數術的科學家。

劉莊當政時,王景在朝廷負責司空府的工作,沒有官銜和品級,只是一名平頭小吏。

人們之所以推薦他,是因為他有過治理陳留郡浚儀縣浚儀渠的壯舉,那條河渠,雖然規模比不上黃河,卻也是隔三差五地發水患,變化多端,弄得當地人民苦不堪言。

王景用了一個“墕流法”(後世推測,應該是在渠旁設立滾水堰,控制渠內水位,從而達到保護渠堤安全的一種方法),就將這條河治理得服服帖帖,“水乃不復為害”。

聽到人們提起王景的名字,劉莊精神為之一振,召見王景,詢問治水方略。

王景胸有成竹,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應對語言精辟,侃侃而談。

是了,就是你了。

劉莊禦筆一揮,欽點王景為工程總監,並賜《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等治河專著供其參考研究。

經過長時間的籌備,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四月,工程上馬。

劉莊征發了役夫數十萬人,著手治理黃河。

王景通過實地勘測,規劃出一條從滎陽(今鄭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東利津境內)的堤線,長千余裏。

然後又“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績”,裁彎取直、疏浚淺灘、加固險段,每隔十裏修建一個水閘,而水閘之間的水流能相互調節,“無復潰漏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