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泰山封禪

這一年(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有司奏請他在即位三十周年之際,封禪泰山。

泰山又稱岱宗,而在古代,“泰”與“岱”字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即大山。人們認為,泰山是最接近天日的地方,是通天的神山。封禪泰山,即:“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是一項無比神聖的大事,也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譽。帝王封禪泰山,是“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但“德不周洽,不得輒議斯事;功不宏濟,不得仿佛斯禮”。

按照管仲的說法,古代帝王只有無懷氏、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十二人有資格封禪泰山。

遠古已不可考,近世帝王就只有秦始皇和漢武帝二人享受過這種榮譽。

劉秀興復漢室、一統天下,文治武功均可與秦皇漢武相媲美,封禪泰山堪稱實至名歸。

可是,劉秀無意好大喜功,他下詔拒絕說:“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此時封禪,吾誰欺,欺天乎?”

他甚至反對地方官員為他祝壽,下詔說:“如果郡縣遠道派遣官員來給我上壽,盛稱虛美,我一定剃去他們的頭發,處以髡刑,打發他到邊疆開荒去。”

封禪泰山之事就此擱置。

然而,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某夜,劉秀偶讀讖書《河圖會昌符》,在毫無征兆的前提下,突然看見了一句奇怪的話:“赤劉之九,會命岱宗。”

揣摩其中意思,應該是說,劉氏第九代帝王,將會封禪泰山。

是不是這樣的呢?

劉秀令虎賁中郎將梁松等人翻檢讖書大全《河洛讖文》進行考證。

天哪,這一查不要緊,竟然有三十六件提到了漢室九世應去泰山封禪的事。

看來,天意不可違矣。

於是,經過了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劉秀宣布封禪。

光武帝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二十八日,劉秀率團從洛陽出發,隨行有諸王、諸侯、文武百官、郡守州牧等。

二月九日,抵達魯國。

二月十二日,宿於奉高。

二月十五日,行齋戒,齋戒七天。

二月二十二日,封禪大典正式開始。

這天清晨,燃起柴火,在泰山南麓之下祭天,並隨同祭祀眾神,使用禮樂,一如在京城南郊舉行的祭天之禮。

上午辰時,劉秀乘坐禦用挽車登泰山。

中午午時之後,到達山頂,更換祭服。

傍晚申時,劉秀登上祭壇,面對北方。

尚書令獻上玉牒及玉檢,劉秀親手用一寸二分的禦璽鈐封。

鈐封完畢,太常命騎士二千余人擡起壇上的方石,尚書令將玉牒藏入其內。

藏好了玉牒,再用方石蓋好,由尚書令用五寸之印鈐封石檢。

儀式完畢。

劉秀向天而拜,百官齊呼萬歲,音動山谷。

彼時,“有白氣一丈,東南正直壇所。有青氣上與天屬,遙望不見山嶺,山嶺人在氣中,不知也。”

這,也許就是上天特意呈現給人世的祥瑞吧。

封禪儀式結束,百官以次而下,劉秀隨後,數百人手拉手走在一起,延綿二十多裏。

山間小路崎嶇曲折,深溪高岸數百丈,大家摩肩接踵匍匐而行,夜色越來越暗,點起的火炬起起伏伏,鬥折蛇行,深夜子時之後,劉秀才抵達山下。

百官次日清晨寅時才全部下山。

有些年紀大一點的,氣喘籲籲,無力走路,就幹脆橫臥在巖石之下過夜。

太醫按照習慣,例行向劉秀問安,劉秀幽默地說道:“昨上下山,要走快一點,又擔心撞到前面的人,要走慢一點,又擔心被後人的人踩到腳跟。道峻危險,真擔心不能下山。現在好了,我沒什麽事,百官也已順利下來了,途中露臥水飲,竟無一人蹉跌,無一人疾病,豈非天意啊!”

是啊,泰山向來多暴雨,可是登山封禪,直上直下,柴祭封登,清晏溫和,難道不是天公作美,成其好事?百官露臥水飲,無一人蹉跌,無一人疾病,又何嘗不是國家之福,天下之福?

一年之後(建武三十三年,公元57年)的二月初五日,劉秀跟往常一樣,早起坐朝。

百官還沒有來,春意料峭,看著空蕩蕩的南宮前殿,劉秀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確實太累了,休息一下吧。

誰也沒有想到,他的眼睛閉上以後,再也沒張開。

劉秀,這位集文治武功於一身的中興帝王,就此離開了人世。

他的臉色很安詳,不帶一絲遺憾。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終有一天會離開。

劉秀,卻如高僧坐化,從容地走,也應該是上天的恩賜吧。

這一年,劉秀六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