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白虎觀考訂五經(第2/2頁)

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十一月,鑒於當時經學流派的繁衍,解經歧異極大,影響了經學的傳播和發展,議郎楊終上奏說:“如今天下太平無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應該像西漢宣帝召集石渠閣會議那樣,召集有權威的學者來講論五經,裁定經義,以為萬世效法。”

楊終的建議,其實代表了朝廷裏面很多人的意見。在當時,爭論得最激烈的是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而這兩種經文的形成,全在於記載文字的不同,字體不同,導致研究它們的人分成了不同的學術派別。

古文經學為古文篆字所寫,經秦始皇焚書坑儒後損失殆盡,世傳多為隸書所記,故稱今文經學。武帝時,魯恭王破壞孔子居住的舊宅,在夾墻內發現一批以古文篆字書寫的儒家書籍,即古文經學。它的出現,在文字、思想、師說等方面都影響和動搖了今文經學派的統治地位。另外,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天人感應”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使得社會上出現了一股以神學解釋經學的風氣,而到了西漢末年,封建神學和庸俗經學的混合物讖緯迷信更是大行其事,彌漫了整個學術思想領域。

於是,統一經學就成為必要了。

劉炟下詔“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於恭奏,帝親稱制臨決,如效宣甘露石渠故事”,在白虎觀展開一場大討論。

班固以史官身份出席會議,並兼記錄。會後按皇帝的旨意,將會議記錄整理成《白虎通義》一書。

全書共匯集43條名詞解釋,內容涉及社會、政治、禮儀、風習、國家制度、精神生活、世俗倫理等各個方面。有蓍龜、八卦、五行等道教概念,還有中醫理論,還說到了學校在性教育方面的責任,包羅萬象。其以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為基礎,普遍而具體地解釋世界的一切事物,並在政治、思想、倫理等各個方面,為人們規定了行為規範。使讖緯迷信和封建經學緊密聯結,從而使神學經學化,經學神學化。書中很大一部分對讖緯之學所宣揚的君權神授、天人感應論、先驗情性論等進行了修補和總結,並對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國家制度、軍隊刑罰、禮儀規章、人倫關系以及耕桑商賈等進行系統規定,是對東漢前期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集中論述,也是集漢代儒學之大成的官方法典。具有國家憲章和神學法典的意義,被視為讖緯神學的典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