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字聖”許慎

安帝永寧二年(公元121年)是中國文化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個年份。

這一年,除了鄧太後病逝、蔡倫自盡外,一部偉大的作品問世了——即我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系統分析字形、解釋字義、辯識聲讀的字典《說文解字》。

之所以說這部作品偉大,是因為它是我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研究漢民族語言文字的系統的專著,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體以及漢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訓詁,反映了上古漢語詞匯的面貌,比較系統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論,是我們今天研究古文學和古漢語必不可少的材料。

如果沒有這部書的流傳,我們將不能認識秦、漢以來的篆書,更不要說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與戰國時的古文了。因此,它不但過去對漢字研究發生了巨大的影響,對現在和將來的漢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義。

事實上,《說文解字》不僅是文字學巨著,也是語言學、音韻學巨著,是詞匯史的要典,同時還是一部百科全書,其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書的作者,是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人許慎,其子在《上說文解字表》裏說:“慎博問通人,考之於賈逵,作《說文解字》,六藝群身之詁皆訓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

此語,當是《說文解字》最絕妙的評論。

許慎,字叔重,性格純篤,自小博學“五經”和諸子百家、醫藥、天文、歷算等經籍,深得馬融等大儒推崇,人稱:“《五經》無雙許叔重。”

許慎最初被郡守選拔為郡功曹,協助郡守辦理全郡公務,後舉孝廉入太尉府任南閣祭酒,師從經學大師賈逵,專攻古文經學,學業大進。

前文說過,今、古文經在篇章、文字上都有較大出入,因而產生兩大學派之間的爭論。

兩大學派的最大分歧在於對經文的解說:今文經學家認為六經皆孔子所作,所謂聖人之言,字字珠璣,其裏面寓含著豐富的政治理想和思想精華,不可辯駁,可以經世致用,甚至垂教萬世,所以解經多著意於闡發其中的“微言大意”。

古文經學家認為“六經皆史”,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聖人,六經不過是他將前代史料加以整理,作為傳授弟子後人的教科書而已,所以解經應該根據字的意思,重視語言文字的研究,樹立它在經學上的崇高地位,側重於說解章句訓詁、名物典章。

許慎通過對古文經的學習鉆研,就覺得世上本應先有文字,才有五經,文字是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而今文經學家曲解了文字,就不可避免會違背經藝的本意,甚至背道而馳。

為了糾正這一點,許慎認為必須要寫一部書,一部字典,讓人們弄懂文字的結構、讀音的意義,還古文經的本意,提高古文經的地位。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開始著手撰寫《說文解字》。

這一寫,就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

其間,出現過許許多多的波瀾和曲折,許慎始終不為所動,堅持著將書寫完。

早在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書的初稿剛出,許慎馬上飲譽京都,但他並不滿足,精益求精,大量查閱諸子百家著作,深究天文地理,不斷補充和完善。

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全國有42處發生了大地震,還伴有大風冰雹、幹旱,朝廷為了安撫百姓、穩定民心,就挑選三府屬下有能力的官員出補州官縣令,在東觀校書十余年的許慎被選中,受命任洨縣(今安徽省固鎮縣)的縣長。許慎一心致力學問,無意做官,以年老體弱多病為由,告老還鄉,力爭在有生之年將書完成。

這一年(安帝永寧二年,公元121年),歷經無數次的推敲、修補、校正,《說文解字》終於定稿。

許慎遣子許沖將書獻於朝廷,此後,在家鄉及附近村莊授經教書,平平淡淡,終老一生。

《說文解字》問世之後,便為歷代學者所稱引,並給以極高的評價。人們認為“讀遍天下書,不讀《說文解字》,尤不讀也”。

其不僅在體例上和過去的啟蒙識字的字書不同,在所收字數上,也遠比這些字書多,共收單字9353;重文1163,分於540部。而漢初的《倉頡篇》不過3300字,西漢末的《訓纂篇》不過5340字,東漢初的《謗喜篇》雖然多一些,有7380字,但與《說文解字》比,還少了1973字。

另外,其所創造的字典式體例,被稱為字典的鼻祖;采用的“分別部居,不相雜廁”的以偏旁分中的編制方法,成為了編字典的主要體例。

其還創造了“六書”的定義,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並將之具體化,從而保存了研究漢字發展歷史和規律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