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當世高人

盡管整頓吏治的主張不能實現,左雄卻沒有因此而心灰意冷,放任自流。

對左雄而言,選士和吏治只是一個手段,他的最終目標是要改良社會風氣。

為了繼續實現這一目標,他改變了策略,從教書育人抓起。

他向朝廷建言“崇尚經術,繕修太學”。

這次,得到了朝廷的準許。

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太學修繕擴建完工,規模大了許多,有一千八百五十間學舍。朝廷從京師及各地聘請了一大批宿儒名師,劉保下令試明經的補弟子,增加甲乙兩種,生員各十人,授予京師及郡國老儒生年齡六十以上的為郎、舍人、諸王國郎的三十八人。許多貧寒飽學的才俊通過進入太學,找到了入仕的大門。

在左雄整頓吏治,大力狠抓察舉風氣期間,一大批才俊順利被察舉為郎中。

事實證明,這樣一大批通過了察舉的人都是當世的高人。

這些人有:陳蕃、李膺、李固、馬融、張衡等。

陳蕃是東漢年間極其有名的名士。

據說,他少年時,嘗獨處一室發奮讀書,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淩亂。父親的朋友薛勤來訪,不由得眉頭皺了皺,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

陳蕃頭也不擡,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薛勤聽他出奇語,知其懷壯志,料其必有高行,不由大為贊賞。

《世說新語》對陳蕃的贊語更是稱:“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仲舉,是陳蕃的字)

李膺,字元禮,是安帝朝太尉李修之孫,其生性高傲,自視甚高,舉孝廉,歷任青州、漁陽、蜀郡太守,任內申明法令,恩威並舉。史稱“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以入他的家為“登龍門”,足見贊譽之高。

比李膺稍早,有一名士,名叫荀淑,李膺曾經跟他學習,奉他為師。這個荀淑在朗陵侯國任職,治理政事明快果斷,被人們奉若神明,其生有八子,個個都飽有學問,享有盛名,人稱“八龍”,時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評贊。(三國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荀彧,就是荀淑的次子荀緄所生。)

李膺雖然以荀淑為師,但青出於藍勝於藍,名氣更大,荀淑的兒子荀爽去拜見李膺,有機會給李膺駕車。回來後,竟然開心得沖人大呼大叫道:“今天我做了李元禮公的車夫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李膺就這樣被人傾慕著。

李固,漢中南鄭人,出身於官宦之家。他的父親李郃是河圖、洛書、風星之學的權威,做過安帝朝的太常、司空和少帝朝的司徒,曾參與擁立劉保的謀劃,被封為涉都侯。

李固自幼胸有大志,雖出身於富貴之家,然而毫無紈絝弟子的習氣。他好讀書,常改易姓名,杖策驅驢,不遠千裏,跋山涉水,尋訪名師,研究學問,上面提到的荀淑,就是他眾多的老師之一。他遍覽各種古本秘籍,成為當代的大儒。他每次到太學,都是秘密地進入三公府,去向父母請安,不讓同學們知道自己是李邰的兒子。他對功名並不很熱衷,司隸校尉先後五次推舉他做孝廉,都被他善意地拒絕了,官府召他去做官,他也只是笑著搖搖頭。

馬融,字季長,右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東漢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尤長於古文經學,一生注書甚多,注有《孝經》《論語》《詩》《周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等(皆已散佚),另有賦頌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馬季長集》。他設帳授徒,門人常有千人之多,盧植、鄭玄都是其門徒。

如果說,陳蕃、李膺、李固、馬融這些人是當世高人,那麽,張衡則堪稱高人中的高人,曠世奇才,名蓋兩漢。

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人。

家為著名大姓,祖父張堪曾任蜀郡太守。

東漢開國之初,蜀郡還在公孫述的手裏,光武帝為了展示自己志在必得的信心,早早就封張堪為蜀郡太守。

吳漢在成都城下與公孫述連番惡戰,已到收官之戰。

張堪料到破城只在朝夕之間,興沖沖地從南陽趕往成都。

然而,他到成都的時候,正遇上吳漢抓住馬尾從河水中狼狽脫險。

吳漢神情沮喪,情緒失落,收拾行李,就要撤軍。

張堪大急,拉著吳漢,大陳公孫述必然滅亡、不應退軍的策略。

吳漢接受了他的意見,終於攻克成都。

張堪也因此做上了名副其實的蜀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