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當世高人(第2/2頁)

張堪其後又曾因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有功,拜為漁陽(今北京附近)太守。

張衡身為名家之後,天資聰穎,少善屬文,遊學於三輔,入京師,觀太學,通五經,貫六藝。

難得的是,其雖才高於世,卻從無驕尚之情。常常從容淡靜,不好交結俗人。

十九歲那年(漢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張衡感覺到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乃擬班固《兩都賦》,創作《二京賦》,以諷諫世事,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二京賦》在結構謀篇方面完全模仿《兩都賦》,以《西京賦》、《東京賦》構成上下篇。

《西京賦》著力鋪陳長安富麗堂皇和窮奢極侈的景象,在極度誇張的描寫中襯出其荒謬之處,表達出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徹底否定;《東京賦》則描寫洛陽的儉約、禮儀,以為對比;歌頌東漢君主崇尚懿德、儉而不陋的禮治成就,目的是要人們汲取西漢的教訓,悔而改之。

《二京賦》的創作動機及其藝術形式雖本源於《兩都賦》,但篇幅更長,辭藻更美,氣勢更盛,內容更廣,有政治的諷諫、社會事物的描述;又有歷史的反思、哲理的寓含;更有感情的傾泄、意境的飛揚,文思恣洋,蔚為大觀,“下筆繡辭,揚手文飛”。被後人稱為兩漢散體大賦“長篇之極軌”,南梁昭明太子蕭統將之收入《昭明文選》。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出任南陽主薄,掌管文書工作。八年後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致力於探討天文、陰陽、歷算等學問。

在張衡看來,寫文章和做官,都是雕蟲小技,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學家。他的成就涉及天文學、地震學、機械技術、數學乃至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