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名士之殤(第2/2頁)

除了李膺之外,杜密、範滂和陳寔等被劃為“黨人”的二百多人被捕下獄。

杜密,字周甫,東漢潁川陽城(今鄭州登封)人,與名士李膺齊名,時稱“李杜”,太學生譽其為“天下良輔杜周甫”。

杜密少有厲志,曾任代郡太守、泰山太守、北海相、尚書令、河南尹等官職,為官清正,執法嚴明,對“宦官子弟為令長有奸惡者,輒捕案之”,是宦官的死對頭。

範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區)人。少厲清節,為州裏所服,舉孝廉,曾任清詔使、光祿勛主事。

冀州饑荒,盜賊群起,範滂奉命按察,他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到了冀州境,守令自知藏汙,望風解印綬去。

這次被捕,到了監獄,獄吏對他說:“凡是獲罪系獄的人犯,都要祭拜臯陶。”範滂正色回答說:“臯陶是古代的正直大臣,如果他知道我範滂沒有犯罪,將會代我向天帝申訴,如果我犯了罪,祭祀他又有什麽裨益?”他這樣一說,其他的囚犯全都不祭祀了。

陳寔,字仲弓,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曾任太丘長,故號太丘,後人稱之陳太丘。他的六個兒子都很賢德,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長子陳紀、四子陳諶,品德難分高下,陳寔因此贊:“元方難為弟,季方難為兄!”(友情提示: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成語“難兄難弟”即出於此,本意是說兄弟皆佳,無可挑剔,並駕齊驅。)陳寔和這兩個兒子並著高名,時號“三君”,又與同邑鐘皓、荀淑、韓韶等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合稱為“潁川四長”。這時他只是個太學生,因為有名望,也被劃為黨人,有人勸他逃走。陳寔平靜地回答說:“我不能逃了,我逃了,大家的膽氣就不那麽足了。”說完,就收拾衣物,從容上京投案。

不過,也有一些識時務的黨人,一看風頭太猛,在民眾的掩護下,逃跑了。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劉表(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對這個哥們兒應該不會陌生,鎮南將軍、荊州牧,其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稱雄一方)。

太尉陳蕃憤然而起,說:“這次所搜捕的,都是飲譽海內、憂心國事、忠於國家的大臣,即令他們犯了什麽罪過,也應該寬恕十世。豈有罪名暖昧不明,而遭致逮捕拷打?”他拒絕在黨人的審訊記錄上簽字,極力替黨人辯護,被革職。

黨人的命運似乎無可更改了。

關鍵時刻,是竇武救了他們。

竇武上書桓帝,要實行大赦,釋放黨人。

在竇武的不懈努力下,延熹十年(公元167年)六月,漢桓帝大赦,釋放了黨人,但將他們的名字造冊登記,分送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終身不許再出來做官。

這事件,被稱為第一次“黨錮之禍”。

第一次黨錮之禍,持續十個月,沒有黨人被處死。

倒是黨人岑暖在逃亡中,殺死了漢桓帝寵愛的張美人全家二百多口泄憤。

會稽郡人楊喬容儀偉麗,多次上書奏陳朝廷政事,桓帝喜愛他的才貌,打算把公主嫁給他為妻,楊喬堅決推辭。

桓帝不許,楊喬閉口絕食,七日而死。

黨人出獄,也就分頭回鄉。

範滂回汝南,路過南陽,“南陽士大夫迎之者,車數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