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春藥?毒藥?(第6/10頁)

在這個想法的刺激下,他馬上開始著手這個計劃,從當地的市場買來了幾大袋子古柯葉子,在旅館二樓的空房間裏進行試驗。正如所願,計劃進行了幾天後,和魯茲比同居一地的人吃驚地聽到幾聲歇斯底裏的叫聲,接著就是一聲巨大的爆炸聲。他一直在進行一種復雜的提煉過程的最後一步,需要把古柯葉子溶液放在純酒精裏蒸餾。由於沒有找到正確的儀器,他只好自己進行改進,把一個銅制的蒸餾器放在敞開的炭火上,再把酒精倒進蒸餾器裏。可是這個蒸餾器不是用作這種用途的東西,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裂開了,裏面的具有爆炸性的混合物潑在下面燃燒的火苗上。一眨眼的功夫,所有的東西都燒了起來。說時遲那時快,魯茲比抄起儀器——忽忽冒著火苗子的燃燒著的酒精和所有的東西——徑直從窗戶扔了出去。火球跌落兩層樓,落到了大街上,點燃了旅館的走廊,最後才在地上的鵝卵石上燃燒殆盡。謝天謝地當時沒有人從旅館前面走過。

經歷了適當的磨煉之後,魯茲比很快又開始了,這一次用上了好的化學方法,再加上運氣好,找到了他一直要找的東西:從古柯葉子裏提煉可卡因的新方法,可以得到狀態穩定的可卡因。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非常簡單。他發明的方法基本上就是今天的制藥工業所用的方法。它的基本步驟是,把古柯葉子放在硫酸溶液裏浸泡一段時間,泡出裏面的精華,然後把葉子舀出來,剩下的便是一種暗棕色的湯。接下來把這種湯同酒精充分混合搖勻,讓酒精濾出溶液裏的生物堿。然後再給這種酸裏加上諸如小蘇打之類的堿,便會沉澱出一種白色的浮渣樣的物質。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基礎膏體,再對這種膏體進行過濾幹燥,裏面便含有百分之四十到六十五的可卡因。

在南美,這種膏體便是可卡因交易的標準單位,而不是可卡因氫氯化合物本身;可卡因巨頭們很少購買古柯葉子——他們成公斤地購買古柯膏。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同魯茲比發明這種方法的原因一樣:因為古柯膏很穩定,容易運輸。別忘了,100公斤的古柯葉子(足以裝滿一輛普通汽車)可以制造出大約1公斤的古柯膏(可以填滿一品脫的瓶子),它的優勢太明顯了。

魯茲比的新方法很快導致古柯葉子貿易崩潰:作古柯膏生意要便宜得多,根本就不值得再去進口古柯葉子。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古柯種植地區附近冒出了許多制造可卡因的小工廠,很快,除了古柯生長的對方,在哪兒都很難找到古柯葉子。這樣一來又有了一種反彈:由於再找不到什麽古柯葉子來進行試驗,科學家們便認為古柯葉子和可卡因本身是一回事兒:古柯葉子當然同可卡因一樣危險,除此之外便沒有什麽其他的內在特點了。就這樣,當可卡因的形象在公眾的意識裏發生了改變,被視為是洪水猛獸,古柯也與之同命運。對嚼客而言,他們的祖先歷代都嚼著這種無害的葉子,可是他們現在發現自己被歸類為癮君子。不過,最初的時候,古柯貿易的繁榮曾令南美人極為興奮。

秘魯在早期的可卡因貿易中表現尤為突出。開始的時候,他們就一直在這裏種了幾千年的古柯,所以他們不光有種植園,還真正知道自己在幹什麽。還有一點,從1860年尼曼分離出可卡因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一直在增加生產來滿足國際上對古柯激增的需求,二十五年後,秘魯終於等到了機會。

可卡因粗加工工廠紛紛出現在胡安諾科山谷附近(這裏是五百年前的印加古柯產業的家園,現在仍然是古柯貿易的所在),看起來,這個十分落後的國家似乎第一次可以真正賺點舊世界的錢。有一段時間的確如此:市場需求非常大,致使秘魯的古柯產業扶搖直上,到1900年,秘魯每年出口了一萬公斤的可卡因膏——由一百多萬公斤的古柯葉子制成。

不幸的是好景不長。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專家認為他們可以無限期地賺到錢,因為古柯除了南美哪兒都生長不了。他們錯了。因為盡管魯茲比是可卡因進入醫界後第一個進軍南美的醫藥公司代表,其他的更加偷偷摸摸的來訪者已經在探索古柯的潛力,在南美洲濃密的熱帶雨林中劈出路來,從所到之處竊取了大量的植物標本。

在園藝偷盜領域遙遙領先的是英國人。直到十九世紀頭十年晚期,世界上最貴的藥一直是奎寧——已知的唯一治療瘧疾的藥,英國殖民地印度真正的災難之源便是瘧疾。奎寧來自於金雞納樹的樹皮,當時這種樹只有南美洲有。毫不令人吃驚的是,英國皇家植物園急於伸手弄到一些,於是派出一系列探險隊進入南美的叢林以便獲得種子好進行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