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靖海計劃(第2/4頁)

輕巡洋艦!

看著草圖,李大少爺咂咂嘴吧,既無奈又有些興奮。

他這次拿出來的輕巡洋艦,當然不是指如今各國使用的排水量三四千噸的穹甲巡洋艦,而是一戰後期出現,以布魯克林級,亞特蘭大級和日本天球磨級為代表具備遠洋作戰能力,主要以海上攻防,防空巡邏,保衛己方和破壞敵人海上航道為主要目,裝備大量152毫米及以下口徑艦炮的大型海上多面手。

當然,這並非是李大少爺喜歡輕巡洋艦,而是綜合考慮了很久後,才最後拿出的方案。

原本,李默還在考慮是不是建造幾艘以決心級為藍本,排水量在萬噸左右的,裝備四門雙聯裝意大利版203毫米艦炮的重巡洋艦。但在出了海盜事件,艦隊目前急需一種能確保航道安全,擁有大續航力能和持久作戰能力的軍艦。

基於檀香山還不具備同時開工兩種級別大型軍艦的現實,以及對日作戰中顯示出來,和未來越來越重要的速射對地支援火力的情況下,最後還是選擇了用途更加廣泛的輕巡。

艦體以實驗一號為藍本放大,長150米,最寬21米,吃水6米。采用高幹舷的平甲板的設計,外飄的大西洋型艦艏設計,外飄上翹不僅利於高速航行而且還能很好的防止上浪。同時采用加高艦橋設計,使指揮和駕駛人員擁有更好的視角。

標準排水量7950噸,正常排水量9000噸,滿載9850噸。

動力方面采用最新研制的12台小水管旋轉式燃油鍋爐,采用兩座放大的煙囪滿足進氣和通風需要,裝備四台蒸汽輪機,雙軸推進,設計最高航速24節,續航力12節/8000海裏。

如果說前兩樣還比較符合目前檀香山制造能力的話,那麽後面的火力就讓龍國章等主張重炮的家夥們詬病了。

艦炮限制是李默在選擇之初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問題,雖然說意大利已經初步答應了向檀香山轉讓整套艦炮技術,而且裝備部也搞出了幾門203毫米甚至是305毫米實驗艦炮,但無論是壽命還是威力,都不如原產,何況從技術轉讓到結合現有技術再到最後實際產出,這期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對下決心徹底擺脫對外依賴的李默來說,與其繼續購買外來艦炮,不如借此機會另起爐灶,踩著這次技術引進的肩膀,打造出一支更強的裝備保障力量。

想法是好的,但這需要時間!

所以他選擇了目前檀香山已經突破的152毫米艦炮,創新性的采用了皮埃爾提出,並已經在上次實驗艦發飆後開始研制的三聯裝技術,采用背負式炮塔,前二後二,全部沿中軸線布置。

在副炮上,由於此時空中威脅還沒有出現,所以李默放棄了布置大量機關炮和小口徑艦炮的做法,在前後艦橋後兩側,安裝四門由幾位奧匈帝國設計師提出,並正在實驗中的雙聯裝130毫米速射炮,這樣不僅做到了主炮統一口徑,而且在向一側齊射時,將可以一次投入十六門100毫米以上艦炮,無論是火力輸出還是彈丸的密集度,都將是史無前例的。

但如此多的火炮,帶來的後座力也是危險地,所以麥克金色和設計團隊在這幾天裏不停的計算如何強化龍骨,還特意增大了減搖的舭龍骨面積,增加穩定性,使得艦體在平時也可以更好的面對風浪。

除此之外,為了應對小型軍艦和低烈度的海上沖突,在甲板上還布置了六門單裝76毫米艦炮和六門雙聯裝37毫米速射機關炮。

同時預留了大型魚雷發射管的位子,為即將研制的新型大型魚雷做好準備,但在發射管布置上和目前流行在艦艏和艦艉分別安裝不同,而是安裝在了舯部的下層甲板內,采用兩座五聯裝可旋轉的發射裝置,厚裝甲保護,不僅增大了口徑,更暗合後世流行的布置方法。

由於這一次李默可以自己操刀,所以徹底取消了難看和易於上浪的側舷炮廓炮設計,將所有艦炮都堆積在甲板上後,使得艦體看起來更加流暢,也更加美觀。

最後是裝甲,根據李大少爺口徑必須和裝甲配合的要求,麥克金森等設計師經過計算,選擇了檀香山自己最新開發,采用了克虜伯表面滲透法研制出來的鎳化鋼裝甲技術。炮塔正面,主裝甲帶和上層建築均為152毫米,艏艉120毫米,魚雷防護壁40毫米。

由於請巡洋艦本就不是依靠火炮和裝甲吃飯的,為了強化生存力,麥克金森等人還特意優化了內部隔艙,采用了德國已經提出的小水密艙設計,增加儲備浮力。

當最後麥克金森對著線圖,將主要指標說出來後,幾乎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看到堆滿了上層甲板的火炮後,紛紛搖頭表示指標定的太高了,只有他自己依然看著李默做總體安排,自己親手畫出的圖紙,嘴唇發幹眼冒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