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隋朝其實這麽牛(第2/4頁)

危急時刻,楊堅的冷靜再次救了他,他“行禮趨拜,一如往日”,終消解了宇文赟的殺心。兩年後,這位喜怒無常的荒唐皇帝病逝,他年僅8歲的幼子宇文闡即位,史稱“北周靜帝”。帝國的權力刹那間出現了真空,楊堅的女兒成了太後,作為皇帝外公的楊堅自然地位攀升,成為執掌朝政的輔政大臣。

而此時的楊堅,在“鎮定自若”數十年後,終於開始了奪權行動。就在北周宣帝過世前後的5天裏,他先是設計命鎮守在外的北周皇帝五宗王入京,將5人軟禁,踢掉了掌權的絆腳石,繼而平定青州、勛州、益州三地叛亂。到公元581年春,楊堅先以北周靜帝名義加封自己為隋王,幾天後,就以“禪讓”把戲,成功地代周而起,建立了最終一統四海的大隋王朝。

楊堅的奪權,看似運氣頗好,而其伏筆,早在宇文赟任命他為大司馬時就已埋下。北周實行府兵制,剝奪宗室兵權,目的為強幹弱枝,防範宗室叛亂,保證軍權集於皇帝之手,但人算不如天算,北周宣帝荒淫,北周靜帝更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權力真空下,宗室諸王無兵權,最終只能束手待斃。楊堅代隋,可以說是步步為營,最終水到渠成。

楊堅這個皇帝當得怎麽樣?

隋朝建立後,楊堅用霹靂手段,迅速平定了北周王室的反叛勢力,連“禪位”給他的北周靜帝宇文闡,最終也被他殺死。內患漸熄後,外圍卻強敵環伺,北方的突厥王朝虎視眈眈,南方陳朝未平,西北吐谷渾不斷騷擾,絲綢之路遭到阻隔,種種問題,都擺在了這位新君面前。

幸運的是,楊堅從國丈到皇帝,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牢牢把持住了軍隊。從他做大司馬開始,軍隊的控制權就被他牢牢抓在手裏,因此楊堅登基後,雖有北周王室叛亂,但軍隊卻忠於楊堅,使戰亂得以很快平息。但隨著楊堅的稱帝,突厥問題卻首先尖銳化了。

突厥自南北朝末年崛起於漠北後,和中原的“北周”“北齊”兩個王朝一直時戰時和,平滅北齊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正是駕崩於北伐突厥的路上。在宇文邕去世後,北周王朝對突厥一直采取和親政策,雙方雖然小有沖突,但並未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但楊堅稱帝後,局勢卻陡然變化,突厥可汗此時的王後,正是北周宗室之女,如此“亡國之恨”,王後當然頻吹“枕邊風”。就在楊堅稱帝的同年,突厥沙伯略可汗就三次興兵南下,大掠隋朝周邊州縣,還打出了“為北周王室復仇”的口號。

面對強敵,楊堅毫無懼色,他的政策是“先北後南”,對南方苟延殘喘的陳朝政權,楊堅采取了通好政策,集中全力對付雄心勃勃的突厥帝國。北周末期雖然皇帝荒淫,但府兵制全面推行,軍力正是強大時。隋軍經過雞頭山和河北兩次會戰,將突厥主力打得丟盔棄甲,尤其是雞頭山會戰,突厥可汗僅帶5騎倉皇逃竄。楊堅沒有乘勝追擊,反而“打個巴掌揉三揉”,在得勝後主動遣使招撫沙伯略。兵威之下,沙伯略上表稱楊堅為“丈人”,死心塌地地投誠了。與此同時,楊堅又派人分化突厥,用重金賄賂西突厥,讓雙方互相殘殺,所謂“夷狄相攻,或為中國之利”,這套分化瓦解的戰術,就是楊堅親口所說的至理名言。

楊堅的苦心很快收到了回報,在隋朝與突厥戰爭結束後不久,突厥帝國就陷入了自相殘殺的戰亂之中,楊堅則漁翁得利。在沙伯略可汗死後,其兩子都藍可汗和突利可汗互相殘殺,楊堅扶植實力比較弱的突利可汗,冊封他為“啟民可汗”,利用啟民可汗來防備突厥。一度威脅中原王朝的突厥帝國,在隋王朝的分化瓦解和持續打擊下,在此時終於分崩離析。中國北方邊境,終於暫時避免了胡虜侵擾之苦。

而第二個遭楊堅打擊的勢力,就是盤踞在中國西北的吐谷渾。和突厥比起來,吐谷渾勢力並不強大,但它地處河西走廊的要沖,阻斷絲綢之路,對於隋朝勢力的西擴以及絲綢之路的發展,都是一個巨大的障礙。隋朝初年,趁隋王朝與突厥相互攻殺之時,吐谷渾趁機擴張勢力,據有甘肅、青海、四川等地的龐大地盤,儼然西北一強大勢力,同時吐谷渾劫掠絲綢之路,阻殺隋朝使節,甚至屢屢東侵,對於國都建在關中平原的隋王朝來說,吐谷渾是一個必須剪除的現實威脅。

對吐谷渾,楊堅起先的策略就一個——打,在公元582年擊退突厥後,就派大將梁元山西征,在爾汗山大敗吐谷渾,斬其名王。吐谷渾勢力大挫,就在隋軍欲乘勝追擊時,楊堅卻下了班師令,同時派使者招撫吐谷渾。經此一敗,吐谷渾見識到了隋朝的軍力,因此死心塌地地歸順了隋朝。這以後,隋朝使團西出玉門關,進入西域地帶,並修築了伊吾城。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原王朝的勢力再次進入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