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隋朝其實這麽牛(第4/4頁)

在推行經濟政策的同時,楊堅還進行了政體改革,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就是“三省六部制”和“取士”,廢除了北周時期的“六官”,尚書、門下、內史三省成為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內史省有決策權,掌握詔書起草,門下省有審議權,尚書省掌握軍政大事。尚書省之下設立禮、吏、兵、度支、刑、工六部,如此種種,皆奠定了後世封建王朝的政體雛形。與此同時,隋朝廢除了自三國以來開始實行的“九品中正制”,規定全國每州每年要舉薦貢士3人,從公元598年開始,隋朝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科招賢考試,從此之後,這樣的考試方式一直延續,到隋煬帝時正式確立為“進士科”,以“試策取人”。這種顛覆中國門閥社會觀念的新考試方法,就是後人所熟知的科舉。

與此同時,楊堅還大行“機構改革”,從中央到地方簡化機構,以“並小為大”為原則,廢止了自漢朝開始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州設刺史,縣設縣令,改變了自北魏開始的機構冗雜、人浮於事的局面,並廢除了漢朝以來地方長官由本地士人擔任的舊例,將地方官員的任命權收歸中央。公元583年,楊堅修訂刑法,頒布《開皇律》,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法典中的集大成者,該法條目清簡,廢除了如宮刑、車裂等前朝酷刑,減死罪81條,流放罪154條,堪稱“以仁德治國”。諸上成就,不因隋朝短命而被廢止,相反卻被後世王朝繼續傳承。

無論隋朝最後的結局怎樣,相信隋文帝楊堅在世的時候,一定堅信自己已然開創盛世:隋朝初建時,全國有戶410萬,到隋煬帝在位時,已激增到890萬,全國耕地數目在北魏末期是1900萬頃,到隋煬帝登基時,更暴漲到5500萬頃,這兩項成就,不但遠超了之前史家津津樂道的“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即使是後來李世民的“貞觀盛世”也難相比,號稱“盛唐”的大唐時代,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開元盛世”時,才達到了隋王朝的這一經濟盛況。與之相對應的,是隋王朝倉儲的豐厚,隋朝的“官倉”儲備連年劇增,到了楊堅在位的末期,竟然“府藏皆滿,無所容”。在隋煬帝登基初期,全國的官倉儲備,足夠國家50年支用。甚至到了唐朝開國時,隋朝設立在關隴、洛陽、並州一帶的官倉,其儲備物資竟然還沒有支用完。這段繁榮的時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開皇之治”,這是一個威服四夷、經濟繁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時代。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富庶的時代,卻在楊堅身後,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走向了暴亂和毀滅,這又是為什麽呢?

世人皆把隋朝的滅亡,歸罪於其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後的“暴政”,然而觀楊堅在位,禍根其實早就種下。

楊堅此人,雖因“篡逆”而遭詬病,但後世史家津津樂道的,還有其為帝之後的善名,比如他躬行節儉,與民休息,比如他修訂《開皇律》,減輕刑罰,減免賦稅輕徭薄賦。觀他一生的履歷,卻或許可用一個“忍”字。在北周做國公、國舅的時候,就善於夾著尾巴做人,隱忍數年後一朝翻身,登基為帝後,一面大肆誅除北周王室,一面打擊周邊遊牧民族,而他發動的每一場戰爭,都重在“見好就收”。無論是對大舉入犯的突厥,還是對阻塞絲綢之路的吐谷渾,都是在初戰告捷後即行拉攏,平衡各派勢力,保持周邊部族的“戰略平衡”;對內也是如此,一面精簡機構,建立中央集權,一面與民休息,減輕賦稅,極力恢復發展經濟。但他在位時期,邊境邊患並未徹底消除,只是暫時的平靜,他對均田制的內容進行小修小補,但經濟的快速恢復,也帶來了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他在世時,可以全力維持這個國家政權的內外平衡,但在他身後,如果即位之君是個守成之君,這個過程會繼續下去,但如果即位之君好大喜功,盲目上馬“大功業”,那打破平衡的後果,就是國家的動亂。很不幸,他苦心選出的接班人楊廣,卻正是這樣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