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玄武門之變的『罪臣』們(第2/5頁)

相比於裴寂,許多人卻是幸運的,他們曾經為李建成出生入死,與李世民針鋒相對,然而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並未因為當年的仇怨而大搞清算,相反既往不咎,推心置腹,他們也因此在貞觀年間這個盛世上,成就了屬於自己的功業。

這些曾經為李建成效力的“罪臣”們,有幾個人,曾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的當天,險些要了李世民全家的命。

玄武門事變發生後,整個長安城嘩然,李建成太子府的軍隊聞訊後,立刻大舉進攻李世民的秦王府,整個長安城打成了一鍋粥。在這之中,出力最多的是3個人:馮立、謝叔方、薛萬徹。事件發生後,身為李建成東宮車騎將軍的馮立立刻率軍前往玄武門營救,與駐守玄武門的部隊發生激戰,並一舉大破之。但為時已晚,馮立趕到後,見到的卻是李建成的屍首。在大勢已不可回時,馮立慨然對眾將說“太子生前待我等不薄,此時正是報恩時”,接著與謝叔方合兵,大舉進攻秦王府。此時的李世民,精兵悍將多集中在玄武門,秦王府空虛,馮立兵臨城下,大舉進攻。而這時,另一路太子的親信薛萬徹也提兵趕來助戰,他們一度殺得秦王府節節敗退,並在府門外搭造梯子,準備強行進入,如果成真的話,那麽李世民全家很可能被屠戮幹凈。幸運的是,在這時候,李淵的聖旨到了,宣告了太子李建成的罪狀,雖然眾將忠義,但麾下的士兵卻“轟”地如鳥獸散,眼見事情無可挽回後,3位將軍長嘆一聲,亡命天涯。

拜各類演義小說所賜,今人皆知玄武門之變前的李世民,其秦王府麾下早就猛將如雲,如程知節、尉遲恭等人物早就大名鼎鼎。而在當時,玄武門之變時這3位對李建成忠心耿耿的將軍,同樣是猛將。比如在聞知李建成身死後,慨然率軍殺向秦王府復仇的馮立,在之前的統一戰爭裏,就是李建成的親信猛將。特別是在平定劉黑闥叛亂的戰役中,他曾擔任先鋒將軍,多次沖鋒在前,一次他在戰鬥中負傷,李建成竟親自為他包紮傷口,喂水換藥,如此恩寵,自然士為知己者死。而與馮立合兵的謝叔方也不簡單,他是齊王李元吉的親信,多年來隨李元吉南征北戰,立功無數。在大唐統一戰爭中,他做得最多的是穩定後方,李元吉每攻占一處要地,就命他留兵駐守,安撫地方,他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務,保證所過之處民心大定,是個有勇有謀的將才。3人中名聲最大的,當屬薛萬徹。他本不是李建成太子府的部屬,他是甘肅敦煌人,隋朝大將軍薛世雄之子,早先一直在幽州軍閥羅藝麾下效命,唐朝建國後,先命他駐軍幽州,鎮守唐王朝的東北大門。李淵在位時,突厥屢次犯邊,唐朝邊防部隊敗績連連,唯獨薛萬徹連奏凱歌,他統帥的燕趙精騎,是彼時唐軍中僅有的可以和突厥騎兵抗衡的力量。李淵時期,曾命李建成掛帥反擊突厥,薛萬徹正是在李建成麾下效力,並幾次率軍突襲,擊敗突厥前鋒。戰後薛萬徹因功調入京城,擔任皇宮守備,但一直對李建成忠心耿耿。玄武門之變發生後,薛萬徹率領官兵出擊,與馮立等人一並攻打秦王府。事敗後,這3個人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逃遁避禍。按照一般邏輯,與李世民為敵了10多年,想不被清算都難。

可李世民偏偏不清算。

首先是對馮立,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的當天,秦王府的兵將們用竹竿挑著李建成的人頭,展示給馮立的部隊看,馮立的部下們立刻如鳥獸散。馮立當場失聲痛哭,繼而撇下軍隊逃跑。李世民發布通緝令,並拘禁了身在長安的馮立家小,為保家人平安,在深山裏躲了幾天的馮立主動自首,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的氣卻還沒消。玄武門之變時,馮立救主心切,殺傷宮廷守衛以及李世民部將多人,李世民當場訊問馮立,問:“你當日大殺我兵,今日怎麽能赦免你的罪過?”本以為馮立會叩首求饒,沒想到馮立慨然回答說:“我忠心事主,臨戰之日,當然無所顧忌。”半點沒有悔過的意思,想到主人李建成的慘死,馮立更是悲從中來,當場失聲痛哭,此情此景,連李世民本人也動容了,不但赦免了馮立的罪過,更委任他為左屯衛中郎將,將宮廷守衛的大權交付給他。而不久之後發生的事,充分證明了李世民的選擇是正確的。

就在李世民登基不到一個月,突厥頡利可汗就發動大兵,長驅直入至長安附近,眼看新生的唐王朝危在旦夕。危急時刻,馮立主動請命,要求出擊突厥,大臣封德彝擔心馮立會趁機與突厥聯合,火線投敵。李世民卻不以為然道:“吾信之,其必忠之。”事實果不出李世民所料,馮立只帶數百精騎,在鹹陽與突厥遭遇,大破突厥2000先鋒,斬首500多人。這個小小的勝仗在當時卻有別樣的意義,也正是憑此小勝,李世民僅率6騎出渭水,挾勝利之威怒斥頡利可汗,迫使突厥全線撤退。唐王朝也得以躲過一場滅頂之災。頡利可汗事後得知,在鹹陽擊破突厥的乃是馮立時,曾大驚說:“此太子舊人,卻怎為其(李世民)所用!”馮立此後曾在幽州、雲州等地鎮守,為唐王朝捍衛國門,鞠躬盡瘁。後來的唐書中,身事二主的他,更被列為《忠義傳》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