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玄武門之變的『罪臣』們(第4/5頁)

在今天的歷史書裏,魏征是千古名臣,鐵骨錚錚的真漢子。但是在唐朝初年,尤其是玄武門之變之前,魏征在世人的眼裏,更多的是一個小人,因為,他已經“站錯隊”好多次了。

早在隋末農民戰爭期間,魏征就換了很多主子,而且是誰用他誰倒黴。先是瓦崗起義軍首領李密,任命他為文學參軍,不久後李密就被李淵擊敗了。投奔李淵後,魏征一度很不得志,為建立功業,他自請出使河北,先說服了河北梟雄李世績降唐,但好景不長,又被竇建德俘虜,成了竇建德的貼身謀士。竇建德與李淵爭天下的關鍵戰役虎牢關之戰中,魏征先建議竇建德避實擊虛,直搗李淵老巢,竇建德在虎牢關受阻後,又建議竇建德集中兵力後撤,不要再去援救被圍困於洛陽的王世充,兩條建議皆未被竇建德采納。公元621年六月,竇建德在虎牢關之戰中全軍覆沒,本人被俘,魏征也跟著陪了綁,重歸到唐軍帳下。

“二進宮”初期,親手導演了虎牢關大捷的李世民,並不待見魏征。魏征作為俘虜回到長安後,僅被授了一個閑職文官。他再次嶄露頭角,是虎牢關之戰後的第二年,竇建德的余部劉黑闥再次起兵造反,割據河北自立,唐王朝火速調動大軍鎮壓,親手消滅了竇建德的秦王李世民親自統兵前往,但比起虎牢關之戰時的摧枯拉朽,這次李世民卻碰了硬釘子,河北當地幾乎全民皆兵,殊死抵抗唐軍入侵,而李世民也對河北百姓采取了極其殘暴的清洗政策,凡是家中有人做叛軍的,幾乎舉家連坐。但高壓之下,河北地區反抗更烈,李世民幾遭敗仗,無奈之下唐王朝只好換人,太子李建成臨危受命,作為熟悉河北情況的官員,魏征再次作為隨軍謀士前往。出征之初,他就對李建成獻上了“平亂三策”,即“赦俘囚,慰百姓,坐視離散”。即一要赦免過去因跟隨叛軍作亂的囚犯,二要安撫人心,三要挑撥劉黑闥內部的矛盾,3條建議皆被李建成采納。結果,在魏征“剿撫並用”的策略下,河北人心大定,百姓紛紛主動相助唐軍,“全民皆兵”一下子瓦解,劉黑闥部不戰自潰,部眾紛紛向唐朝投降,劉黑闥本人被部下綁了送給李建成邀功,持續數年的河北叛亂,在魏征的精心謀劃下,就這樣不費一兵一卒解決了。

河北叛亂讓李建成看到了魏征的能量,凱旋回師後不久,魏征就被任命為東宮洗馬,成為李建成身邊的重要謀士。這時候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奪位之爭越演越烈,魏征則鞍前馬後,為李建成屢獻計策,他最重要的主張就是“先發制人”,即在李世民羽翼未豐時搶先解決李世民。但李建成瞻前顧後,數次不納魏征的建議。突厥犯邊時,也是魏征建議,借機將李世民的親信部將調離他左右,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如上種種,皆給李世民造成了大麻煩。對魏征,李建成最初“甚優禮之”,但魏征的毛病是什麽都管,大事小情,凡是看不順眼的,就會忍不住說兩句,日久天長,李建成也就“漸冷之”。因此,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魏征是一個屢次給李世民制造麻煩的人。

在李建成敗亡後,魏征也遭到清算。李世民當權初期,魏征曾一度下獄,而魏征本人也不服軟,在李世民親自審訊時,毫無懼色,大嚷“惜太子不用吾謀,否則豈有今日之禍”。李世民一開始也沒有世人想象的“胸襟寬廣”,在敗亡後的幾個月裏,魏征一直被關在監牢中,只是此時李建成的舊部在河北造反,為了安撫人心暫未處置。真正讓李世民改變主意的,是李世民的近臣房玄齡的進諫,房玄齡對李世民說“豈不聞齊桓管仲之事”,將魏征比作當年輔助齊桓公開創霸業的管仲。因此,在李建成死後3個月,魏征得到了任命,先任命為尚書左丞,後又任命為尚書官。然後,就有了終貞觀一朝,魏征屢次直言進諫,李世民善納忠言,君臣魚水情深,共同開創貞觀盛世的佳話。

關於魏征的政績,今人說得比較多的,是他善於直言納諫的典故。其實作為直臣,魏征的生前身後,也大有敢於直言的名臣,魏征之所以出名,一是因為他“管得寬”,大到國家的大政方針,小到皇帝的私生活,沒有他不與李世民唱反調的。尤其是在私生活上,李世民要納妃子,魏征要進言,李世民想打獵,魏征要進言,李世民想養鳥,魏征要進言,裏裏外外,沒有他管不到的。李世民有幾次被魏征氣得暴跳如雷,甚至有次在後宮裏恨恨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其實這件事情的導火索,倒不是什麽國家大事,而是李世民看上了一家鄭姓官僚的女兒,準備將這個姑娘納為妃子,魏征得知這姑娘之前已經許配人家,因此極力上書阻止,即使是“苦主”鄭官僚本人矢口否認女兒曾定親之事,魏征依然不依不饒極力勸阻。敢阻撓皇帝“娶小老婆”,自然氣得李世民火冒三丈,在長孫皇後的勸說下,李世民才消了氣。但是觀貞觀一朝,魏征有歷史記錄的數次進諫,固然有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之類的國家大事,但是一半以上,都是這類皇帝私生活的“小事”,在整個貞觀朝,他並不是國家大政方針的實施者,而更多的是一個監督者。很多時候,他是作為一種“榜樣”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