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唐王朝的開疆拓土(第2/5頁)

唐朝工匠在制作兵器以及開發新式兵器上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唐王朝是中國冷兵器科技進步最快的時代,削鐵如泥的唐刀以及射程達到200米的遠程唐弩,皆出現在這個時期。唐朝的軍隊做到了幾乎每個士兵都能夠配備弓弩,這在以前的朝代是無法想象的。

而唐朝軍隊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胸懷。比起歷朝歷代的軍隊,唐朝軍隊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多民族混合編隊。唐朝軍隊以中原漢族農民為主,但是在歷朝對外戰爭中,唐朝軍隊不斷補充新鮮血液,突厥、回鶻、吐蕃等各民族將領中,皆有人在唐朝軍隊中效力,許多人還成為了當時的名將。唐朝軍隊中的少數民族部隊也非常多,比如在征討西突厥的戰爭中,擔任向導的,就是此前唐朝在平定東突厥時收編的部隊。唐朝軍隊的多民族性,可以讓唐軍非常容易地熟悉敵人的特點,並且以超強的凝聚力,打贏每一場戰爭。

唐軍開疆拓土的戰爭,開始於唐太宗時期的反擊突厥之戰,唐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滅了東突厥,次年被各少數民族頭領尊奉為“天可汗”,但是對唐王朝來說,戰爭並沒有結束,相反才剛剛開始。

平定西突厥的戰爭,將廣袤的漠北草原,打出了一個巨大的真空地帶,在中國封建王朝和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歷史上,一旦一個與該王朝周旋多年的遊牧民族慘遭重創,那接下來,勢必會有一個新興民族崛起於草原,填補其留下來的空白,繼續成為中原王朝的大敵。看看以前的歷史,漢朝平定匈奴後,鮮卑人取而代之,而北魏重創柔然後,突厥又趁勢而起,在東突厥遭到唐朝沉重打擊之後,會有新的部族趁機崛起,繼突厥之後統治草原嗎?

確實有人有這樣的打算,但是唐軍沒有給他們機會。在整個盛唐時代裏,唐王朝沒有給任何部族這樣的機會,因為唐朝的戰術,就是先發制人。

第一個抱這樣念頭的,是薛延陀汗國。

在東突厥肆虐中國北方時期,薛延陀汗國,曾是唐王朝的重要盟友。

薛延陀汗國和突厥一樣,源出於鐵勒部,但一直受到突厥的統治,期間薛延陀汗國曾經多次發動反抗突厥統治的戰爭,但多被鎮壓。直到公元627年,薛延陀汗國在其頭領夷男的率領下,發動了大規模反抗突厥頡利可汗的暴動,唐朝這才趁勢出兵,平定了東突厥汗國。而薛延陀汗國也在這場戰爭裏大為受益,其首領夷男被李世民冊封為可汗,薛延陀汗國也離開了其原本的遊牧駐地金巍山,遷徙到了原東突厥活動的漠北地區,在漠北鄂爾渾河流域建立了他們的牙帳。與此同時,薛延陀還趁機“拾洋落”,收留了大批東突厥敗兵人口,占據了不少東突厥的屬地,李世民在位的中期,薛延陀汗國已經從一個西北的小部落,變成了此時擁有精銳騎兵20萬,控制著東起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至河套草原的廣袤土地。

做了暴發戶的夷男,很快就不知足了,從歸屬關系上說,薛延陀汗國是唐王朝的臣子,但夷男更想做老大。在薛延陀汗國遷居漠北的初期,他還算老實,他娶了唐朝的新興公主,成了唐朝的駙馬爺。在公元639年之前,他對唐朝極其恭順,一面多次入貢表忠心,一面大力發展與唐朝的貿易,而且每次動輒用上千萬牛馬來和唐朝交換貨物。隨著實力的壯大,夷男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他一面大肆擄掠東北的契丹等民族,一面大肆騷擾西北的回鶻部落,不斷擄掠人口牲畜,壯大自己的實力。

在唐太宗在位的前13年裏,不斷有周邊少數民族向唐朝告狀,控訴薛延陀汗國的侵犯,唐朝大多數時候都很寬容,多是以調解為主,夷男的野心也就越發膨脹,在擁有了廣袤的漠北土地後,他開始不滿足漠北的貧瘠荒涼了,眼睛盯上了肥沃的河套草原。當然,他最終的夢想還是要擺脫對唐朝的臣屬,成為草原真正的統治者。

公元640年起,夷男開始不斷向唐朝找事了。這時候居住在河套草原地區的,是原屬於東突厥的突利可汗部下,以前攝於唐王朝的威力,對這塊土地,薛延陀汗國尚不敢造次,但此時的夷男自恃武力強大,決定挑釁一把。公元640年,夷男首先開始向河套草原的東突厥提出無理要求,要東突厥將河套草原牧場劃歸他一塊。這種類似勒索的要求,東突厥自然不答應,不答應就打,衰落的東突厥哪裏是夷男的對手,不但被夷男搶走了大塊牧場,更擄掠走了上千人口牛羊,更可氣的是,夷男居然惡人先告狀,向李世民奏報說東突厥欺負他,搶奪他的牧場。對這起挑釁,唐王朝采取了“淡定”的態度,一面發文斥責夷男,要求夷男撤兵,一面冊封頡利可汗的族人李思摩為突厥可汗,設牙帳於河套,以牽制薛延陀部。見唐王朝並未征討,惱火唐王朝對突厥部落偏袒的夷男膽子更大了。到第二年,他索性又玩了一把火。這一年唐太宗正在泰山封禪,北方精兵大多調至東北,北部邊防空虛。趁此機會,夷男以突厥擄掠他部落平民為借口,發動了對河套東突厥的侵略戰爭,東突厥還是一如既往地不經打,可汗位置上屁股還沒坐熱的李思摩,連續3戰被夷男打得全軍覆沒,薛延陀大軍長驅南下,竟然一舉打到長城外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