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唐王朝的開疆拓土(第3/5頁)

這時候的夷男,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竟然準備給唐王朝下國書,要求唐朝將河套草原正式冊封給他,而他一生裏的第一次慘敗也要出現了,因為這時候,他到達的地方,是山西朔州,擔任朔州行軍道總管的,就是名將李績。

李績在當時可謂是赫赫名將了,尤其是攻殺東突厥的戰役中,他屢次建立奇功,是唐太宗贊許的“三大名將”之一。對這個人,夷男雖然知道,但也不在意,畢竟剛剛把突厥打了個稀裏嘩啦,你唐軍又能奈我何,但真打起來,唐軍就讓夷男知道了厲害。是年五月,雙方在山西朔州外圍遭遇,唐軍像突厥一樣,你來我就打,一打就潰,一潰就跑,夷男得意了,天下無敵的大唐也不過如此嘛,你跑我就追,戰線越追越長,眼看著到了長城腳下,然而就在這時,薛延陀汗國的兩翼突然出現了大股唐朝騎兵,將夷男的軍隊攔腰斬斷,然後薛延陀軍就驚恐地發現,天空中竟然下起了漫天的箭雨,雨點般的弓箭像長了眼睛一樣,將夷男死死地籠罩起來。夷男這才明白,跑了這麽遠的路,卻鉆到了唐朝15萬大軍的口袋裏,戰鬥到了這時候根本沒有了懸念:薛延陀汗國數萬騎兵被射殺,5萬多人被俘,夷男本人帶著100百多隨從,拼死逃了回來。至於奪取河套之地,也只能做夢隨便想想了。

朔州之敗給了薛延陀汗國沉重打擊,這以後直到夷男去世,他都很老實,戰後不久就遣使謝罪,並為自己的兒子向唐朝請婚。對這小子的面目,唐朝也算認清楚了,謝罪接受,請婚免談。之後夷男和河套東突厥也多次發生糾紛,唐朝皆拉偏架,一邊倒地支持東突厥,夷男雖有怨氣,但見識了唐朝實力的他也敢怒不敢言。直到公元645年夷男去世,薛延陀也未與唐朝再發生戰爭,他去世的消息傳來時,唐朝正進行征討高句麗的戰爭,禦駕親征的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全軍舉哀,悼念他的去世。

但夷男到死也沒想到,其實李世民早為他挖好了另一個“坑”。薛延陀汗國與唐朝和親時,唐朝大行恩寵,不但送公主,連夷男的兒子,侄子都被封了“小可汗”的稱號,他死了以後,在接班人問題上就內訌了,大家都是朝廷封的“小可汗”,憑什麽聽你的。結果,夷男屍骨未寒,薛延陀汗國內部就發生了多次奪位內戰,最後他的養子拔灼殺掉了他的幾個親兒子,自立為可汗。比起“幹爹”夷男來,這位拔灼更是個心比天高的人,竟然在公元645年,趁唐朝全力征討高句麗的機會,出兵攻打唐朝的夏州,這次他比夷男更慘,鎮守夏州的,是唐朝突厥族名將執力士思。這時候歷經內耗元氣大傷的薛延陀汗國,連昔日的手下敗將突厥騎兵都打不過了,執力士思的突厥兵輕松地擊退了他。而比起夷男能夠幸運逃脫,這位拔灼卻在回軍的路上,麾下的回鶻部落造反,落了個被殺的下場。這以後,群龍無首的薛延陀汗國更陷入了內戰中。薛延陀汗國的趁火打劫,徹底激怒了唐朝,李世民決定出兵,徹底消滅薛延陀汗國。

公元646年,在當年平定東突厥後,唐軍再次發動了大規模遠征,由李績統帥,江夏王李道宗、左衛大將軍阿史那杜爾、營州都督薛萬徹、代州都督張儉四路大軍齊發,大舉進攻薛延陀汗國,孰料這次卻是“殺雞用牛刀”,聞唐朝大軍前來,苦於戰亂的薛延陀各部落紛紛歸附。隨後,李績僅率200精騎,至薛延陀汗國牙帳進行招撫,夷男的侄子多摩帶頭投降,但夷男麾下的“昭武九姓”卻還猶豫,李績二話不說,當場下令進攻,200多唐朝騎兵,竟一口氣斬首敵人5000多,唐軍強大的戰鬥力徹底嚇怕了薛延陀各部。各部歸降後,多摩到長安被封為大將軍,薛延陀汗國的屬地,被唐朝劃入燕然都護府,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地區。至此,橫掃大漠的薛延陀汗國,在囂張了20多年後迅速敗亡。

在與薛延陀汗國進行周旋的同時,唐朝在西線也陸續平滅了兩個重要對手:吐谷渾與高昌。

先說吐谷渾。這是一個在隋朝就讓中原皇帝頭疼的勢力,他們盤踞在甘肅青海地區,阻斷絲綢之路,而且他們是鮮卑族的後代,戰鬥力強悍不說,也具備其他遊牧民族不可比的文明程度。如果說平定薛延陀汗國是為了安定北方,那麽與吐谷渾之戰成敗與否,則關系著唐王朝是否能夠打通絲綢之路,中華文明西進的窗口是否能再度打開。

比起打薛延陀汗國的摧枯拉朽,唐朝在與吐谷渾的戰爭裏卻是出師不利。在唐朝擊敗東突厥初期,吐谷渾也曾遣使通好,但不久之後,就襲殺了唐朝出使西域的商隊。之後,趁唐王朝經營漠北期間,吐谷渾霸占河西走廊,且不斷抵制唐朝西進,不停地襲擊唐朝西線的涼州、肅州等地區。如此囂張,唐王朝自然不能容忍,但比起突厥和薛延陀來,吐谷渾更擅長“遊擊戰”。唐朝兵力空虛的時候,他們大舉入侵,唐朝大兵到來時,他們又迅速撤退,而且他們身處甘肅、青海地區,當地地勢復雜,唐軍難以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