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誰幫武則天奪權(第2/5頁)

反對當然是應該的,王皇後的娘家,就是這個集團中的一員,而且王皇後是唐太宗給李治選的媳婦,輕易廢了,自然對不起先皇。而此時的唐高宗根基未固,也不敢違拗群臣自作主張,要廢後,必須取得大臣的支持。唐高宗先是服軟,主動找各位大臣私下會談,沒結果,然後又重點找突破口,找長孫無忌商談。召進宮裏談,不同意,去長孫無忌家裏談,也不同意,然後咬咬牙放下身段,竟然給長孫無忌送禮。先送官,把長孫無忌3個小兒子(平均年齡5歲)都封了正六品,又送錢,單綢緞就送了10車,最後逼得沒辦法,連武則天的母親楊氏都上門請求,但任你說破天,長孫無忌就倆字——不行。

如果照這個局面鬧下去,關隴集團抱成團硬抵制,武則天的皇後夢估計也做到頭了,至於以後的當皇帝,更是癡人說夢。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誰都沒看上眼的小人物——李義府,輕易扭轉了局面。

李義府也算是個老臣了,貞觀年間他就入朝為官,唐太宗李世民曾親自考他的才學,後來任命他為中書舍人,是一個負責起草詔書的官,在貞觀年間,他是最有名的筆杆子。可跟長孫無忌比,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到了唐高宗在位時期,許多門第高貴,曾與他平級的官員,早已經位高權重,他卻還在做抄抄寫寫的工作,沒辦法,誰讓他出身低微呢,而且原本賞識他的馬周等眾臣也作古了。可他不甘心,一直在等待機會,看準了廢後之爭這個機會,他決心賭一把。

不過這個決心不好下,長孫無忌畢竟是朝堂上的大佬,真撕破臉,那就混不下去了,還沒等他下決心,長孫無忌就先和他撕破臉了。李義府為人陰沉,綽號李貓,虛偽小人名聲早就在外,偏偏又因工作上的小事得罪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眼裏不揉沙子,準備把他貶官到西北去,如果再不賭,就要在老少邊窮地區喝風了,李義府下決心:賭!

他趕緊給唐高宗寫奏章,中心內容一句話:速立武昭儀(武則天)為後,以安兆民之心。這奏章可真是雪中送炭,唐高宗高興地立刻拿給群臣看,接著又把他提拔成中書省侍郎,一個小秘書,搖身一變成了副部級高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李義府現身說法,朝中一大群寒門出身的官員紛紛上表,要求廢掉王皇後。唐高宗登位後,第一次感到有這麽多人支持他。

但長孫無忌不甘心,他聚攏了裴行儉、褚遂良等大臣,決定聯合上奏,將李義府貶斥。但唐高宗先行一步,在武則天的攛掇下,將長孫無忌的得力幹將裴行儉一下子貶到了高昌,削掉了長孫無忌的羽翼。當然裴行儉貶官後在當地整頓邊防,屢敗突厥,成就了名將的威名,這是後話了。

事情到這裏,算是僵住了,與其說是廢後問題,不如說是一大批被門閥士族壓制的寒門官員,在廢後的名義下大膽地造反了。一連幾天,朝堂之上爭論不斷,長孫無忌一派人少但權重,李義府一派人多而權輕,雙方陷入了僵持。這時候,又一個人意外地加入了,這個人就是在貞觀時期打了一堆勝仗的名將李績。

李績為什麽要幫武則天,原因很簡單,李績戰功卓著,卻也因為出身低微,在李世民在位時一直遭到壓制,論地位遠不能與李靖、侯君集等人相比。唐太宗臨終前還對李績不放心,將李績貶出京城,又囑咐唐高宗即位後立刻將李績召回,以收攬李績之心。但長孫無忌掌權,李績一直不得抱負,連他的兵權也被長孫無忌收掉,所以借機和長孫無忌唱對台戲,也就很正常了。他的加入,成了壓倒天平的最後一根稻草。李績公開宣稱:“這是陛下家事,臣子無權過問。”一句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後面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九月初三,一直反對廢後的重臣褚遂良被貶,廢後不可逆轉。十月十二日,王皇後正式被廢,31歲的武則天,從此母儀天下。而長孫無忌一派在這場鬥爭裏,遭到了沉重打擊,褚遂良、裴行儉等重臣相繼遭逐。唐高宗也借機確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長孫無忌也算識趣,此後幾年,他很少再介入朝政,反而埋頭著書,以圖借此避禍,但禍終究還是避不了。褚遂良、上官儀等長孫一脈的重臣,在之後幾年陸續被清除,到了公元659年,有人舉報長孫無忌勾結太子謀反,禮部尚書許敬宗幾次強烈要求追查,大批寒門官員紛紛跟風彈劾。眾議洶洶之下,唐高宗在沒有任何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將長孫無忌發配到四川,隨後褚遂良的官職被撤,長孫無忌的子女被流放嶺南,長孫無忌本人自縊而死。一代名臣,就此謝幕,當然,導演就是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