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誰幫武則天奪權(第4/5頁)

朝鮮戰場得勝歸來的劉仁軌,得到了唐王朝的嘉獎,一下子官升6級。到了公元665年,又升為太子左中護,成為武則天長子李弘的近臣。劉仁軌為人以忠厚著稱,當年他得罪李義府時,李義府的親信袁異式曾為虎作倀,拼命陷害他,而劉仁軌得寵後,非但沒有反攻倒算,反而向唐高宗舉薦袁異式之能。此後,劉仁軌一度退休歸養,後來唐軍敗於吐蕃後,劉仁軌臨危受命,又負責防備吐蕃,此後又被任命為太子李弘的左庶子。這時唐高宗已經荒廢國事,劉仁軌的飛黃騰達,大多出自武則天的授意。李弘死後,武則天的次子李賢、三子李顯相繼為儲君,劉仁軌皆被任命為太子太傅,可謂對他信任有加。

但對於高宗後期的政治形勢,劉仁軌有清醒的判斷。白江口之戰後的這些年,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辭官”。到了唐高宗晚期的公元683年,他的辭呈終於獲得了批準。唐高宗死後武則天親政,大肆清洗前朝舊臣,作為武則天親信的劉仁軌再次被起復,甚至對劉仁軌說“昔漢以關中事委蕭何,今亦委你”,將劉仁軌看做漢朝良相蕭何。劉仁軌一面請辭,一面兢兢業業地為武則天做事,比如他曾彈劾反對武則天的郎將姜嗣宗,使姜嗣宗被判死刑。公元685年,加封左相的劉仁軌病死於任上,武則天命令朝堂停朝3日以悼念,可謂寵信之至。

在武則天最終登基的道路上,有一個人起到了決定的作用。如果沒有這個人,武則天能否成為女皇帝,或許要打個問號。然而這個起到關鍵作用的人,其本意並非如此,對於武則天最終登基這個結果,他也許只能說——我不是故意的。

這個人就是裴炎。

唐高宗一朝,做得最多的就是清洗。先清洗掉長孫無忌這些老臣,而後又清洗掉李義府這些功臣。政治鬥爭打得熱鬧,可國家大事也要有人幹活兒。一個能幹活的人,就這樣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裴炎。

裴炎是山西聞喜人,出身於當地的裴家大族,曾在弘文館就讀,後來在科舉中及第,得以進入仕途。這樣一個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原本是很難入武則天法眼的。裴炎入仕後從基層做起,先在山東、河南等地做過地方官,後又回中央做過禦史。而他嶄露頭角,卻是拜這時期唐王朝遭遇的“極端天氣”事件所致。

從公元675年開始,承平日久的唐王朝,突然遭遇到了“極端天氣”的困擾,原本富庶的唐朝關中地區,竟然連續3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偏偏就在這時期,唐王朝還在進行與吐蕃爭奪安西四鎮的戰爭,西北戰場戰事不斷,國家經濟捉襟見肘。唐王朝原本巴望著先熬過災年,等著第二年災情過了,自然也就緩過來了,可偏偏這次自然災害持續得長,一年甚似一年。唐王朝的糧食儲備也漸捉襟見肘.當時還是禦史的裴炎果斷建議,立刻停止在西域的戰爭,調邊軍回關中,引黃河水灌溉關中緩解旱情。這個看似瘋子一般的建議,在當時幾乎遭到了舉朝的反對,但關鍵時刻,武則天支持他,唐王朝也暫時停止了對外的征伐。此後一年,裴炎作為該工程的主持人,修築了連接渭水到黃河的水利灌溉工程,灌溉良田無數,事實也果然不出裴炎所料,這場劇烈的旱災,竟然一直持續到公元681年。隨著唐朝水利工程的竣工,關中平原竟然出現了災年無災的奇跡,之後幾年糧食收成日益回升,唐王朝也因此渡過了一段最艱難的時期。這個事件讓裴炎大受武則天賞識,僅僅4年之後,裴炎就被提升為中書省門下三品,成為署理國家朝政的宰相,同時武則天還委任他為太子太師,成為彼時太子李顯的老師。唐高宗東巡時,裴炎受命協助太子監國,頗得好評。怎麽看,他都將是新君登基後的重臣。

事實也確實如此,公元682年唐高宗病逝前,曾專門單獨召見裴炎托孤。唐高宗病逝後,李顯即位,裴炎成為中書令,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已是太後的武則天也對裴炎信任有加,在李顯即位的第一個月,曾多次召見裴炎,詢問李顯的表現。而裴炎也屢次請求武則天“問政”,因為這位唐中宗李顯,實在是爛泥扶不上墻,治國的本事沒有,偏偏還耳根子軟,老婆韋皇後吹了枕邊風,就要提拔嶽父當宰相。作為中書令的裴炎自然不幹,倆人爭吵起來,裴炎以“太後令”為由,拒絕草擬詔書,氣得唐中宗當場罵娘:“我就是讓他當皇上,也輪不著你管。”裴炎更剛硬,你罵娘,我找你娘告狀去,轉頭就把此事給武則天匯報了。偏偏這事犯了武則天忌諱:她本來就是以皇妃身份起家的,難道這位韋皇後要有樣學樣?權衡利弊下,武則天下了決心——廢帝。這件大事,最早就是武則天和裴炎兩個人密謀的。作為唐高宗的托孤大臣,裴炎出謀劃策,先建議武則天調忠於她的軍隊入京換防,撤換京軍左右羽林的部將。到公元683年二月初六,裴炎代表武則天宣召,廢除唐中宗李顯的皇位,流放嶺南。廢帝之事之所以順利,主要還是裴炎出面,說服了當時各位掌握大權的群臣,但口子一開,就八匹馬也拉不回來了。次日武則天宣召,立小兒子李旦為帝,這位李旦倒不像他哥哥那般荒唐,但他喜愛文學,沉於音律,唯獨對治國沒興趣,登基後就一直居於別殿,國家大事盡由武則天掌握。至此,武則天奪權,就剩下萬裏長征的最後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