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元朝開國丞相劉秉忠(第2/4頁)

劉秉忠怎麽會得到忽必烈的賞識?原因很簡單,他太全能了。

覲見忽必烈時的劉秉忠,已非多年前那個微末小吏,長年的寺院生活,磨平了他的心性,更積澱了他的才能。此時的劉秉忠,不但於佛道宗教思想多有造詣,對於天下大事的分析更絲絲入扣,尤其難得的是,他的天文、數學、地理等學問也格外出色。在和林與忽必烈的會談裏,他竟然可以將南宋和中原交界線上,所有的險要地帶一一說清,分析精當。甚至南宋各個防區的旱季、雨季,中原地區不同省份的氣候條件,他也如數家珍。這樣的寶貝,忽必烈當然不肯錯過,從此以後,他就一生跟隨在忽必烈的左右,不離不棄。

從公元1239年開始,劉秉忠就成了忽必烈的幕僚,而這時期也是忽必烈人生的關鍵時期。作為蒙古的王子,忽必烈此時的地盤,主要就是蒙古以南長江以北的“漠南漢地”。而此時的蒙古,其統治方式還是傳統的蒙古制度,因此統治並不牢固,劉秉忠首先建議忽必烈大量招攬中原賢才,先後為他舉薦的漢族官員,前後有50多人,其中許多人官至宣撫使一類的封疆大吏。同時,他勸忽必烈采取中原的政治制度,更認為“安本固民”是得天下的關鍵。而在公元1259年蒙哥汗殞命前,劉秉忠最重要的工作就一個——經營中原。

公元1251年,忽必烈被委任“主管漠南軍務庶事”,為招攬人才,忽必烈建立了主要由中原知識分子組成的“金蓮川幕府”,成為他的主要智囊團,劉秉忠則是金蓮川幕府的頭號人物。此時的中原雖然已落入蒙古帝國手中,但長年的戰亂導致經濟嚴重破壞,尤其是人口,比金朝全盛時期竟然下降了百分之八十,只有幾百萬人,這樣的經濟基礎,顯然無法支撐蒙古帝國長期的戰爭。更重要的是,中原的大部分百姓士紳,對於蒙古政權依然懷有抵觸情緒,以至於上下政令不通,忽必烈的法令一度難以推行。為解決問題,劉秉忠獨辟蹊徑,建議在他的家鄉河北邢州設立“經濟特區”,即在河北邢州試點,采取新的經濟政策恢復生產,再向全國推廣。這時候的邢州,是中原有名的窮地方,倉儲空虛,百姓流離失所,物價上漲。劉秉忠到邢州後,先采取鐵腕政策,大力整頓吏治,繼而在周圍州縣貼出告示,招募逃荒的農民歸鄉屯墾,並允諾凡歸鄉者,政府給予經濟補償。為了籌措重建的資金,劉秉忠甚至將自家的積蓄全部拿出,並且勒令原先在此地開辟牧場的蒙古貴族退地。經過一番整頓,邢州經濟大好,僅用兩年時間,就出現了“沃野縱橫”的情況。同時,劉秉忠又在邢州大力推廣冶鐵業,使小小的邢州,變成了蒙古帝國的“冶煉中心”,在後來蒙古帝國的戰爭中,所用的兵器,有一半以上都出自邢州,當時蒙古騎兵的馬刀,以鋒利堅硬著稱,時人稱為邢州刀。邢州試點的成功,很快被忽必烈推廣到整個中原,中原大地掀起了一股墾荒熱潮。到了公元1254年,原本經濟破壞嚴重的“漠南漢地”,就有了“倉儲豐裕,可支大戰”的情景。中原地區,不僅因此成為支持蒙古軍南下的後方,更成為忽必烈日後爭奪可汗位的資本。

劉秉忠經營漠南漢地的第四年,蒙古發動了征討雲南大理的戰爭,劉秉忠作為幕僚隨忽必烈遠征。此時的蒙古大軍,還保留著早年的殘暴習俗,凡軍隊攻克之處,即大行屠城,財物搶掠一空。孰料這次,蒙古軍遭到了頑強的抵抗,在付出巨大傷亡代價後才包圍了大理城。以往在忽必烈面前侃侃而談的劉秉忠,因不滿這一政策,因此在南征的初期始終“不發一言”,但到了圍攻大理城時,劉秉忠終於說話了。此時忽必烈因惱火大理城的頑強抵抗,當場下令破大理後要屠城。這時候劉秉忠突然勇敢地站出來,大吼:“拒命者,其國主耳,百姓無罪也。”一聲怒吼,讓忽必烈的滿腔怒火生生地咽了回去。然後劉秉忠侃侃而談,認為攻克大理,應以攻心為上,建議蒙古軍張榜安民,廢除大理時期的種種苛刻法令,並頒布嚴格軍事紀律,嚴禁士兵濫殺濫搶,且把蒙古的軍規,四處寫在旗幟上,讓整個大理的百姓都能知道。忽必烈采納了劉秉忠的建議。結果沒過幾天,大理城就主動歸降。高興得忽必烈當場贊揚劉秉忠:“卿之一策,足勝千軍萬馬。”

在宋蒙戰爭的歷史上,攻克大理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在整個宋朝,大理都是宋朝的堅定盟友,大理的獲得,使南宋少了西南方面的重要屏障,蒙古大軍可以用兩面夾擊的方式,從正北方和西南方同時進兵,讓南宋腹背受敵,事實上,在最後滅南宋的戰爭裏,忽必烈就是這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