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元朝開國丞相劉秉忠(第4/4頁)

劉秉忠在“建制”上的第一個工作,就是確定元王朝的工資制度。事實上在忽必烈以前,蒙古帝國的官員是沒有基本工資的,官員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通過戰爭中的搶掠和戰後分配戰利品,能打仗的拿得多,沒仗打的窮得叮當響。從劉秉忠開始,元王朝終於學會發工資了。公元1254年,劉秉忠在中原漢地草創了元王朝的官俸制度,“頒俸祿制於陜之西”,蒙古統一中原後,又將工資制度推廣到全國。與工資相關的,就是元王朝的官員品級。和蒙古人早期不發工資一樣,蒙古帝國的官員,早先也一直沒有明確的品級差別,除了軍隊有品級高下外,所謂的文官,基本都是依附於各類武將王爺,誰的“老板”來頭大,誰的勢力就大,劉秉忠參考宋朝的官制,卻並未盲目照搬,更結合元朝的實際情況,在公元1260年,制定出了元朝的官吏體制。

劉秉忠制定的官制,在中央分“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3大機構。其中中書省管行政,樞密院管軍務,禦史台管司法,三權分立,保證皇帝掌握大權。這套制度充分貫徹了“分權”原則,各個機構權力均等,可謂用心良苦。在地方上,劉秉忠推廣“行省”制度,作為地方上最高的行政區劃,和中書省互為表裏.值得一提的是,蒙古高原地區,是元朝的“嶺北行省”,而西藏的司法管理,歸屬於元朝的宣政院。對於國家統一來說,這一切都是有重要意義的。與此同時,元王朝的禮儀制度和朝服,也同樣出自劉秉忠的設計,也正是從此時開始,元王朝才真正稱得上是“封建王朝”。

公元1274年,奉忽必烈之命巡視上都的劉秉忠,因積勞成疾,在上都溘然長逝,享年59歲。消息傳來後,忽必烈極為悲痛,對群臣嘆息說:“秉忠事朕30年,小心縝密,不避艱險,他人莫得聞也。”劉秉忠過世後,忽必烈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以王侯禮儀將他的遺骨安葬在盧溝橋畔。如此規格,在元朝的諸位漢臣中,劉秉忠是唯一。

劉秉忠能得忽必烈賞識,除了他卓越的才華外,也和做人的方式分不開。劉秉忠的做人方式,正是忽必烈口中的“小心縝密”4字。口才甚好的劉秉忠,30年來追隨忽必烈左右,卻很少有侃侃而談的時候。每當遇到大事時,眾人爭論時他多沉默不語,很少與人發生爭執,但在私下無人時,他卻往往會一語點中要害,為忽必烈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同時他也是個思維極其縝密的人,在做事時講究“謀而後動”。每做一件事之前,都要詳細規劃好事情的所有步驟,在萬無一失後才動手。比如修建兩都時,他僅用3年時間完成,規劃時間卻長達一年。而在忽必烈與阿裏不哥爭天下的關鍵時刻,也是他給忽必烈籌劃好了平定阿裏不哥的每個步驟。阿裏不哥敗亡後,忽必烈的眾位親信互相表功,卻唯獨劉秉忠一言不發,絕口不提自己的勞動,正是這種小心謹慎的作風,使他深受忽必烈的信任。而對忽必烈,劉秉忠更是事無巨細,極為忠誠。一件有意思的小事是,某一年伊兒汗國遣使朝見忽必烈,向忽必烈送上一種樂器並當場表演,忽必烈聽得入了迷。使臣歸國後,忽必烈又惦念起了這神奇的樂聲,為此茶飯不思,可拿樂器召人演奏,卻無一人精通,演奏出來的聲音驢唇不對馬嘴,以至於多名樂手受罰。劉秉忠得知後,主動把樂器拿回家,請了半個月假仔細研究,結果休假期滿後,劉秉忠當著忽必烈的面,熟練地操縱著這種樂器,演奏出美妙的樂聲,喜得忽必烈心花怒放。但見劉秉忠,卻已為此累得滿臉憔悴,忽必烈感嘆說:“使卿勞累如此,朕何忍心也。”這個讓忽必烈心花怒放,卻把劉秉忠累得吐血的樂器,就是今天農村常見的嗩呐。

不過忽必烈和劉秉忠都沒有想到,一生勤勉的劉秉忠,在他所做的大事之外,還做了一件小事,正是這件小事,為後來元王朝的滅亡“挖了坑”。公元1251年在邢州搞“經濟試點”的時候,為了籌措資金,劉秉忠在當地發行紙幣,取締金銀交易,這很快改善了財政狀況。公元1260年,經劉秉忠力主,紙幣政策在元王朝全國推廣開來,並為元朝政府積累了大量財富。可在這以後,元王朝就把紙幣當成解決財政困難的萬用良藥,每當稅收銳減到時候,就盲目發行紙幣。結果,元朝末年通貨膨脹,暴亂四起。這些,恐怕是劉秉忠本人沒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