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元朝開國丞相劉秉忠(第3/4頁)

而對於蒙古軍來說,大理戰役,也是蒙古大軍作戰方式的一個轉折點。相比於從前殘暴的征戰方式,從這時候開始,蒙古軍有了嚴格的紀律,開始注重“攻心”。以忽必烈的軍隊為例,原本殺戮殘暴的軍隊,從劉秉忠制定軍事紀律開始,從此“軍士無一人敢擅取百姓一錢者” 。這不但使蒙古軍此後的征戰減少了抵抗,更讓許多中原知識分子前來投奔。公元1258年,劉秉忠又作為謀士參加了忽必烈攻打南宋鄂州的戰役。他一面受命制定軍規,將“不可嗜殺”作為蒙古軍規的第一條,另一面起草文書,散發給沿路的儒生,勸說他們為蒙古軍效命。結果不但蒙古軍攻打鄂州成功,沿路的儒生更“紛至來投”。比起此前蒙古軍在戰爭裏的暴虐,這次忽必烈的軍隊紀律非常嚴明,不但濫殺百姓之事少了很多,即使抓到了逃亡百姓,也大多“所獲生口,悉縱之”。劉秉忠也因此被許多百姓感恩,當時百姓更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劉菩薩。

舉薦賢才、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制定軍規、阻止濫殺,這是劉秉忠在早期投奔忽必烈時做的事情,對於“全能”的他來說,這一切只不過是牛刀小試,他真正大展宏圖,是從公元1259年開始。

這一年先發生了一件震撼蒙古帝國的大事——蒙古可汗蒙哥汗在攻打南宋合州釣魚城時,竟然意外陣亡於城下。因為死得突然,連接班人都來不及指定。這樣一來,高不可及的蒙古可汗位一下子真空了。各路王爺紛紛行動,忽必烈也不例外,當場拔馬從鄂州戰場北還,回草原爭奪可汗位。當時的忽必烈聲望正隆,又擁有富庶的中原地區做本錢,但是此時公認的“接班人”,卻是他的幼弟阿裏不哥。蒙古實行“幼子繼承制”,阿裏不哥本人在蒙古可汗活著的時候,就作為“代理可汗”留守和林,當時整個蒙古草原的軍隊,都在他的統禦之下。大多數的蒙古貴族,也皆支持他接班。就在蒙哥汗去世後僅一個月,他就在和林宣布繼任可汗位。公元1260年春天,他又在開平召開蒙古王室大會,舉行了登基繼位儀式。“接班”既成事實,忽必烈的“可汗夢”,貌似已成泡影。關鍵時刻,劉秉忠勸忽必烈不要灰心,並給忽必烈仔細分析了雙方的實力對比,堅決主張忽必烈北伐漠北,征討阿裏不哥。為確保成功,劉秉忠為忽必烈制訂了“直搗巢穴,分化瓦解”的方針。公元1260年冬天,忽必烈發動了對阿裏不哥的征討。忽必烈先派兵出師河套,斷掉了阿裏不哥的物資供應,接著率主力部隊直搗和林,一舉擊潰阿裏不哥。阿裏不哥逃亡到葉塞尼河,命他的親信阿魯忽去察哈台籌措糧草,然而依劉秉忠的“分化瓦解”計,阿魯忽被忽必烈策反,反而率領15萬大軍投降了忽必烈。惱火的阿裏不哥不顧忽必烈,先發兵攻打阿魯忽,兩人殺得天昏地暗,忽必烈則先坐山觀虎鬥,然後趁機進兵,終於將阿裏不哥殺死在土腦兒。至此,這位昔日的蒙古王爺,終成為蒙古的可汗。

對忽必烈的登位,劉秉忠運籌帷幄,勞苦功高。公元1260年起,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正式建立了元王朝。劉秉忠官封中書省事,成為元王朝草創時期的頭號漢臣。從這時候起,他開始全心全意地去實現一直堅持的理想——行漢法。

對於元王朝的建國,劉秉忠的第一個貢獻,就是營建兩都。早在公元1256年時,劉秉忠就建議忽必烈在中原與蒙古草原之間興建一座城市,作為連接中原與草原之間的支點。經過考察,劉秉忠認定內蒙古多倫閃電河流域,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交通,是建城的首選地。他親自主持了這座城市的修建。從城市規劃,施工到建築設計,無不事必躬親。結果,原本計劃6年建好的城市,僅用了3年就完成。這座城市就是後來元王朝的上都——開平。在整個元王朝,這座城市不但是元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更是元王朝控制蒙古草原的政治樞紐。

開平衛建成後,劉秉忠又經詳細籌劃,於公元1264年提出了建都燕京的方案。忽必烈命他擴建燕京,舉世聞名的元大都,正是劉秉忠親手籌劃設計的。公元1271年,燕京城正式更名為元大都,成為元王朝的首都。即使在當時,劉秉忠也因修築元大都而享有盛名,甚至元朝文人徐世隆,將他修建元大都的功業,與周朝的召公相提並論。與此同時,劉秉忠又取《易經》裏“大哉乾元”一句,建議將國號定為大元,元朝的國號就是由此而來。

國號有了,國都有了,元朝就這樣建立了,但劉秉忠的工作沒有完。元朝是從遊牧民族過渡而來的,如果不能在制度上轉軌,所謂的元王朝,也不過是個花架子,這就是劉秉忠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