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我的名字叫李煜(第6/15頁)

時間到了公元974年11月9日,曹彬玩出成績了,浮橋已經跨江而成,直抵兩岸,並且就在當天,曹彬命令把浮橋上移,重新回到了采石磯。就在這裏,曹彬把自己這次在南征中所需要的最鋒利的那把刀子接到了手裏——潘美。

從宋朝國內日夜兼程趕往這裏的那支軍隊就是由潘美率領的征南第二路大軍。就在這裏,在采石磯,一共有數萬人組成的步騎混合部隊將踩著這條浮橋殺過長江去。

想不到吧,這裏居然就是宋朝預先選定的突破口。但問題出現,長江沿岸千百裏,哪裏都可以突破,可是宋朝為什麽偏偏就選中了又險又硬的采石磯?難道這是曹彬的個人愛好?他有強攻天險那個癮?又或者這是趙匡胤的最高指示,一定要在最強點突破,從一開始就讓南唐人徹底膽寒?

不,都不是。請回憶一下當初趙匡胤給李煜的那兩個奇怪的命令之一——送一家姓樊的南唐人全家去開封,以及這家人裏的原舉人先生樊若水。

樊若水,原南唐舉人,屢考不第,但志在千裏。他主動給國王李煜寫信,對國家大事精心議論,提出各種建議,可惜,沒人理他。報國無門,當官無路,更不要說金銀美女……於是舉人先生很傷心,他扔下了書本,決心寄情於山水,其具體表現就是——劃船打魚。而且他偏愛一個地段,采石磯。就在這裏,他日夜不停地打魚,撈魚,還時不時往江心裏扔下去像網?又像魚線?或者是系著石頭的浮標?反正他神出鬼沒地獨來獨往,堅持了很長時間。之後,南唐人就再也見不到他了,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裏。

直到宋朝皇帝突然點明要他的全家老小。

緊接著,長江上就亙古未有地出現了一條沒有根基,卻能穩穩地托住千軍萬馬迅速通過的浮橋。

潘美迅速過橋。中國的歷史開始改寫了,不管這時的潘美是不是已經殺心難遏,只想著沖過橋去打開金陵城活捉李煜,他都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晉滅東吳、隋滅南朝陳之後的第三次跨江作戰的主力。

剛過長江,潘美的腳才踩到南唐的土地上,就迎頭遇上了南唐兵。人不多,只有一萬,帶隊的是南唐天德軍都虞侯杜真,是李煜十萬火急派過來堵漏洞缺口的。雙方二話沒說就殺到了一起。潘美縱橫沙場,百忙中覺得身後邊不對勁,他回頭看了一眼,發現長江裏也一樣的熱鬧非凡。

那是南唐的另一路救兵,由鎮海節度使鄭彥華率領,全是水軍,任務是要在第一時間裏就把宋朝的浮橋毀了。南唐人很清醒,知道只要浮橋在,宋朝就能把無數的軍隊源源不斷地送過長江來……所以必須毀掉它,不管付出什麽樣的代價。

但是南唐在這方面的成績極差。不管是以前毀柴榮搭在淮河裏的浮橋,還是這時毀趙匡胤搭在長江裏的浮橋,他們都沒能做到。尤其是這時的鄭彥華,此人是個孬種,他在長江裏眼看著杜真和潘美浴血廝殺,逐漸崩潰,直到最後所剩無幾,他不僅沒去助戰,更沒去救援,而是迅速後撤,脫離了戰場。

但潘美和曹彬根本就沒心再答理他了,他們真正的目標還在很遠的地方,再沒時間耽擱了!

下一瞬間戰線全面鋪開,宋軍水陸並進,就像是一張大網,要把江南每一寸土地都覆蓋。但中心點卻只有一個——金陵城。這是所有行動的最終目的,其戰術思想完全是征南漢時的翻版,即用最短的時間,走最快的路線,迅速殺到對方國都的城下。

只要拿下都城,一切就算結束。因為很明顯,不管李煜和劉鋹有多少不同之處,他們的身份和處境都完全一樣。第一,他們的國家裏都沒有第二座能和國都的防禦力相媲美的城池;第二,他們也都沒有寸土必爭,哪怕步步後退,可也讓敵人舉步維艱的勇氣。

所以他們注定了只能死守在都城裏,等著敵人越逼越近,最後就是終點站之前的等待——人人都知道車一定會停下,問題只在還有多少的剩余時間。

時間注定了很少,因為潘美從來都不拖泥帶水,他是一把刀,輕刀薄刃,斬筋斷骨,就算沉穩的曹彬一直在後面叫喚,要他慢一點都沒用。

攻勢毫不停頓,金陵西南方向的新林寨、白鷺洲、新林港,被一路攻破。此外曹彬尾隨著潘美棄舟登岸,同時派出兩支偏師,迂回到南方,從背後攻擊金陵外圍的溧水(今屬江蘇)、宣州,把金陵城徹底地包圍了起來。

這時其余的那三路人馬也都沒閑著,史稱連吳越王錢俶都親自上陣,把南唐的東南方重鎮常州團團圍困。至於像李漢瓊、田欽祚這樣的猛人,他們每天都有戰報飛向曹彬,再轉往開封,記到他們各自的功勞簿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