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所謂名相(第3/11頁)

風采各異,形神超越的宋代名臣終於登場了,在以後的三百年裏,一個個既鮮活,又陳舊,既熟悉,可是真實面孔又那麽晦澀的名字就要出現在我們面前了。讓我們小心翼翼地揭開他們的面紗,看看後面到底隱藏了些什麽。

但稍等,目前東亞大地上的主流還是戰爭。整個宋朝的文官集團都在等待,等著武將們把天下都掃平,好由他們去接管;或者武將們把戰爭打輸了,好由他們來評判。

但是戰爭到底是什麽呢?節約點筆墨吧,一句話,是一把尺子,用來界定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地位。比如說,咱倆誰是爺?誰是孫子?或者半斤八兩,可以做個兄弟?這都要打個清楚明白才行。

在沒明白之前,就只有打到明白為止。這時連連吃虧的遼國人不幹了,連續兩次,近二十多萬的部隊都輸了,下一步還要怎麽辦?繼續升級是定了的,只是宋朝人沒想到,遼國方面突然之間就玩了個最大的——遼國皇帝耶律賢禦駕親征,總理南面事務的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為前部主將,盡出精銳,要和宋朝來個徹底了斷。

消息傳進開封城時,是公元九八〇年的十一月間。宋廷震蕩,所有朝臣都看著皇帝的臉色,卻見趙光義非常平靜。急什麽?得先看看契丹人這次選在哪兒入關再說吧。

沒辦法,這就是進攻者的權利,可以任選順眼的地方下刀。這一次,契丹人遠遠地躲開了潘美、楊業以及雁門關,他們把突破點向東移,選在了幽州通向開封的傳統路線的重點關隘——瓦橋關。也就是當年柴榮北伐時從契丹人手裏奪到的雄州。

趙光義迅速作出部署,先命令邊境上所有駐地將領不得妄動,隨時戒備契丹人的攻擊變向。然後調備兵力,向雄州一帶集結。令——萊州刺史楊重進、沂州刺史毛繼美率軍屯關南;亳州刺史蔡玉、濟州刺史上黨陳廷山屯定州;單州刺史盧漢氾屯鎮州。

至此,宋遼邊境戰火重燃。公元九八〇年十一月三日,赴援的宋軍剛剛到達瓦橋關之南,正準備渡過關南水路,進抵城下,遼國人突然發動攻擊。

時機掌握得恰到好處,這時宋朝的援軍與守城部隊隔河相望,兩無依托,契丹人發動攻勢圍攻瓦橋關,把他們徹底隔離。

瓦橋關的守將叫張師,這是一員勇將,他當機立斷率軍沖出城去,要把攻城的遼軍打散,好讓河岸對面的友軍過河。但是他忘了至關重要的一件事。

他倒是看一下遼軍攻城的主將是誰啊。那是遼國的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本人!

遼軍從一開始就全力以赴了,張師雖勇,但終究難敵耶律休哥,當場陣亡。他的兵及時退回瓦橋關裏,把門戶守住。

到此為止,似乎耶律休哥的攻城計劃擱淺了,瓦橋關還在宋軍的手裏,除非他硬攻,但是河對岸就是宋軍的援軍主力,小心腹背受敵。可這正是耶律休哥計算的精妙所在,他不攻城,但牢牢地把瓦橋關鎮住,並且通過瓦橋關的危機,讓對岸的宋軍不敢移動。

時間到了九日,耶律休哥率精騎渡水,強攻對岸宋軍。對岸的宋軍主將不是潘美,不是楊業,不是李繼隆,也不是田欽祚……歷史上沒有記載他的名字,宋軍大敗,一路敗退,直到莫州。耶律休哥大獲全勝。

敗了,一場戰鬥而已,是嗎?暫時的失敗而已,不必擔憂,真的嗎?可是宋軍九日敗退,十日趙光義就突然宣布禦駕親征,馬上集結京師重兵,立即趕赴前線。

因為瓦橋關被突破了,敵軍甚至已經沖到了莫州,中原百裏路徑,已經是一片坦途,契丹人可以長驅直入了!

趙光義十日宣布親征,當天動身,也就在當天,莫州前線的宋軍不顧一切地集結兵力,主動向遼軍挑戰。但是從結果上看,這根本就不是挑戰,而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阻止遼軍的推進速度,給皇帝的親征大軍贏得趕路的時間。

當天莫州宋軍全軍覆沒。

趙光義盡最快速度趕赴莫州,社禝安危,在此一舉,眼看著宋、遼兩國的皇帝第一次對陣廝殺己成定局,但是,當月的十七日,沒有任何征兆,契丹人突然退兵了。他們一路向北,再沒生事,在二十六日回到了幽州。

這是為什麽?遼國皇帝不想孤注一擲?還是他們另有陰謀詭計?甚至趙光義親自迎敵,把他們嚇跑的?都不是,契丹人有內傷。他們內部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後來這缺陷被宋朝人有意無意地發現了,澶淵之盟之所以能簽下來,後世仁宗朝的名臣富弼之所以能只增歲幣不割地,都很大程度上受益於這一點。

契丹人跑了,趙光義豪情大發,賦詩一首,其中有“一箭未施戎馬遁,六軍空恨陣雲高”。唉,手癢啊,你跑那麽快幹嗎,有種打一架啊!而且《宋史》裏記錄,這一段的史實是“關南言大破契丹萬余騎,斬首三千余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