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恒河沙數瀝明珠(第3/5頁)

是的,他也接受了真宗皇帝的賞賜,但寵辱不驚,連寫詩感激皇恩浩蕩都沒有,更不去拍馬屁,稱頌皇帝封禪多重要,拜神多神聖。最後他死了,死後的待遇是杭州西湖的蘇堤之上,建了三個“三賢堂”,其中兩位是唐代白居易、宋朝蘇東坡。

另一個,就是終生白衣的林和靖。

更有甚者,宋室南渡之後,杭州變成了帝都。下令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廟,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等完全遷出。可唯獨留下了林浦的墳墓。而這也給林逋,帶來了最後的禍事,南宋滅亡之後,有盜墓賊以為林逋是大名士,墓中的珍寶必定極多。於是去挖。

可是墳墓之中,陪葬的竟然只有一只端硯和一支玉簪。

端硯予男兒,那是林逋自用之物,那只玉簪呢?終生不娶的林逋到底有著怎樣的往事,才讓他在青年時就灰心於仕途,歸隱林泉終老此生?

或許他的另一首以女子口吻所寫的小詞才是他的心聲——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己平。

為林逋嘆息,不如為他祝福,願他在天上一切如意,能見到他一生懷念的人……但無論怎樣,他再高潔出塵,也只是個人的情懷,清和淡雅之風敵不過剛烈直腸之輩。人類社會延續,一個民族的興旺都離不開心懷天下的人的支撐。

這樣的人,和他們的詞,才是宋代文人的真正精華。林逋之後,一個真正的傳奇正在默默無聞地耕耘,這個人的偉大,讓後來以品評歷代人物為己任,把刻薄當樂趣的南宋大聖人朱熹都稱譽為——宋亡,而此人不亡,為國朝三百年間第一人!

但是這個人的生命,卻起源於貧寒甚至是屈辱。以這時宋天聖二年為界,他擁有自己的姓氏才剛剛9年。在這之前,他姓朱,名說。

朱說是山東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富戶朱家的兒子。從小就與眾不同,家裏有錢,可他喜歡的是讀書,並且為了求靜,主動上山去醴泉寺裏寄宿,與山僧們過同樣寂寥的生活,在晨鐘暮鼓裏苦讀經書。

這是好事,相信朱家一定非常期待。富之後都盼著貴,宋朝開創了歷代所沒有的科考制度,士、農、工、商所有行業的子弟都可以通過考試去做官,這是一條光宗耀祖的正路。想來朱說本人,也覺得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後,一切就都變了。

他竟然不是朱家的人,而是蘇州範家的兒子。他的父親叫範墉,是寧武軍節度使掌書記,也就是徐州軍區長官的秘書。範墉先娶的是陳氏,後娶了謝氏,他是謝氏所生,即庶出,小老婆的兒子。出生第二年,他的父親就死了,而謝氏夫人因為貧苦無依,只好改嫁到山東朱家。

事情很簡單了,為什麽會孤苦無依?難道範家沒有產業?朱說不是兒子?另一個事實是,朱說只是範墉的第三個兒子,陳氏是大老婆,還有兩個嫡出的兒子,怎麽會容忍小老婆分家產?

朱說母子是被趕出家門的。

屈辱襲來,不要說繼父的養育之恩,也別說母親的迫不得己,縱然那個時代還沒有開始歧視改嫁,可朱說受不了。他身上流淌著另一個人的血液,並且在朱家他是拖油瓶的累贅,在範家他是被趕出家門的庶子,無論從哪方面講,他的生命都是廢物,毫無光榮可言!

他立即收拾行李,拜別母親,徒步到外地求學,立誓必有所成,才回來迎接母親。為了感謝繼父多年的養育,還有母親還需要朱家的照顧,他保留了朱說的名字。

一個傳奇就這樣開始了,生於憂患,甚至生於卑微,朱說的起點已經低無可低。

公元1011年,宋大中祥符四年,朱說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縣)求學讀書。這是當時他最好的選擇了,也可以說是宋朝對他的恩賜。

應天府書院貴為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共有校舍150間,藏書數千卷,師生雲集,碩儒輩出,但完全免費。朱說的苦讀生涯就此開始,關於他的艱難,史書中有如下記載。

他每天的飯只有一盆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其他的還有幾根鹹菜、半盂醋汁,這就是全部。然後長年累月,千篇一律。終於有同學看不過去了,那是南京留守(市長)的兒子,給他送來了一些美食,但過幾天來看,東西原封未動,都長毛腐爛了。

同學很生氣,問他搞什麽。朱說長揖道謝,說我已經習慣吃苦,一旦享用,就怕以後無法再堅持了。同學釋然了,可深層裏的話卻沒法對人說。

君只管得一饑,可管得百飽?施舍之食如果我能咽下,那麽為何還要離開朱家?《孟子·告子下》上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也沒說要忍受精神上、出身上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