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視角下的大元帥府和中山艦

歷史現象是非常復雜的,應該用多維的視角,從多方面去觀察這個繁復的世界。

用士敏土廠(水泥廠)廠房改建的大元帥府有過兩度輝煌:

1917年7月,孫中山抵達廣州進行“護法”戰爭,同年9月10日,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海陸軍大元帥,中華民國軍政府成立,選定這裏為大元帥府。1918年2月軍政府改組,選舉七個總裁代替大元帥,孫中山雖是總裁之一,抱負難以施展,只好黯然離去。當時廣東的實權掌握在桂系軍閥手中,軍政府沒有多大作為。

大元帥府二度輝煌是1923年把陳炯明逐出廣州,建立大元帥大本營;1925年7月1日改組為國民政府,直至1927年遷往南京為止。一方面它可說是革命聖地,另一方面,南京國民政府專制統治的各項專制統治的政策(例如取消新聞自由、黨化教育、黨化司法等等)都是首先從這裏制定並在廣州施行的。

中山艦(永豐艦)是因1922年6月16日事變而揚名後世的。

陳炯明是護法戰爭期間(1917—1921)孫中山事業的主要支柱之一。1920年10月陳炯明領導的粵軍從福建南部回師廣東,攻克廣州;11月,孫中山回到廣州,重組軍政府。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宣誓就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6月12日,粵軍兵變,炮轟在今越秀山的總統府。這就是通常說的“陳炯明叛變”。不過,如果換個角度去觀察,這次事變實質是孫中山武力統一全國和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和平統一全國的兩條路線之爭。他們的分歧還有:要不要選舉總統,成立所謂“正式政府”;孫文要擴軍,要發2000萬紙幣,陳炯明堅決反對。當時全國和廣東的輿論倒是支持陳炯明的居多。蔡元培等是反對武力統一的。胡適甚至說粵軍的舉動是“廣東的革命”,痛斥所謂“叛逆”的說法堅持的是“舊道德的死屍”。廣東省議會也通過決議公推陳炯明出任臨時省長,敦勸孫文下野。

1926年3月的中山艦事件,讓世界的眼光再度聚集在這艘小小的軍艦上。這件事的基本情況是清楚的,是蔣介石奪取權力的一個計謀。有些細節可能成為千古之謎。一個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假如蔣介石奪權失敗,國民黨當權的還是汪精衛、胡漢民他們,執行的政策會更好一些,從而使中國的發展更順利,還是兩者沒有多大的區別?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領導人有重要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當時掌握權力的政治集團的指導思想是什麽。

2006年5月10日星期三

原載《南方都市報》2006年5月13日 D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