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鎮壓

希臘精英猶豫不決,一邊懷疑地看著失控的女祭司,私下又秘密進行狂歡儀式。相較之下,羅馬人則采取堅定的立場。在羅馬文化中,軍國主義勝過傳統的社會慶典,戰神馬爾斯(Mars)終究征服了狄俄尼索斯。羅馬人把狄俄尼索斯貶為只會尋歡作樂的酒神巴克斯。希臘文orgeia原指狂熱的宗教儀式,到了羅馬便衍生出其他意義並延用到現代,包括粗魯、過度、大吃大喝、飲酒過量、濫性。希臘文的“狂喜”(ekstasis)一詞,在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拉丁文中,常翻譯成“迷信”(superstito)。[10]

音樂和舞蹈是傳統狂歡活動的基本元素,但根據某位藝術史家的研究,到了帝國時期,對強調清醒、務實的羅馬人而言,那些活動就變成“外來”的了。[11]盡管羅馬人每年也有農神節,慶祝時會飲酒、設宴,甚至還有交換身份的儀式——主人和奴隸暫時交換身份,但顯然,社會階級仍約束著掌權者,使他們不信任底下那些興高采烈歡呼的人。比起古希伯來人和希臘人,羅馬人更加拘謹。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觀察到,“貴族階級組成理性、高尚的政府部門,並逐漸擴張,家族成員占有了整個城市、省份。他們完全拒絕跳舞這類的狂歡活動,有榮譽感的高尚人士參加的話,有失身份”。[12]羅馬官方如此徹底地譴責舞會,奧古斯都時期的學者科尼利厄斯·尼波斯(Cornelius Nepos)也向他的讀者解釋,為何傑出的希臘人會沉迷於這種不正當的活動:“研究者不應以自身的習俗評斷外地的習俗……但我們都知道,以羅馬的社會慣例來說,有名望的人不宜投入音樂活動,跳舞更是有害身心。然而在希臘,官方卻允許舉辦這些活動,眾人都稱贊這些娛樂。”[13]羅馬的建築與雕像代表著不可讓步的絕對權力,羅馬貴族每日的舉止姿態都在對旁觀者展現個人的權威。在公開場合,任何形式的狂歡都無法誘惑他,因為“有損尊嚴”。光彩的雕像細致地表現出羅馬人的尊嚴,它是多麽神聖,足以作為社會精英的典範。[14]

不過,有些富裕的羅馬家庭還是會在私下場合跳舞,但仍然內心矛盾。這些人經常受到輕視,還被說成聲譽不佳的生意人。根據史料,公元前150年,羅馬執政官小西庇阿(Scipio Aemilianus Afri-canus)就曾下令關閉舞蹈學校。[15]兩百年後,又有文獻指出,若女人在家中為賓客跳舞,不可展現舞技,也不可表現得太“專業”,否則會被批評是隨便的女人。[16]舉例來說,諷刺詩人尤維納利斯(Juvenal)有次看到某位出身名門的女人跳舞,便認為她在展露情欲,思量著“溫暖老男人冷掉的蛋”:

啊,高漲的熱情充滿她們的靈魂

高潮吧!如此情欲的叫喊,如此多的醇酒

流泄到大腿上!

索菲婭的花冠落下,她對青樓艷妓下了戰帖

扭啊擺啊,誰贏得過我

她仿效的,正是米杜裏娜(Medullina)那震動的臀啊![17]

毫不意外地,羅馬的官方宗教因而是個“冰冷且單調無味的宗教”,[18]其目的在加強社會階級,而非提供機會讓信徒與神靈交流。他們沒有專責的祭司,祭祀的時候,高層就指派男性貴族主持儀式。奧古斯都宣布自己是神之後,皇帝具有了神性,宗教和世俗權威的連接便牢不可破了。至於儀式本身,沒有人期待當中會有狂熱、激動的場面,或揚起任何情緒,而是強調整個流程要精準與完美,連最微小的細節都要注意。以宗教儀式中常見的牲禮為例,羅馬人要求祭品要有完美的體型,最好還是自願犧牲的。所以這些動物被擡出來時,脖子都被朝前拉長,仿佛準備迎接屠刀。獻祭的儀式若有一丁點差池,就必須重來,直到祭祀的人員做到正確為止。祭司在獻祭時若帽子掉下來,就得被迫辭職。[19]諸神是祭祀典禮的評判,每個細節都要滿足他們的要求,人類無從置喙。

羅馬宗教的貴族化暗藏著危機。冗長的官方儀式確實強化了階級與人民服從,卻也使羅馬的神禁不起異邦平易近人的神一再挑戰。羅馬帝國四處征戰,人口包含不同的民族,從歐洲西部的高盧人與不列顛人,到溫文有禮的希臘與埃及人,因此羅馬人根本無法不接觸他國的神靈與狂熱儀式。直到最近,還有歷史學家語帶輕蔑地稱呼這些狂熱慶典為“東方的宗教”,意在把這種“不理性”的源頭指向西方世界之外,也把羅馬帝國最後的衰敗歸因於此。就地理上來說,“東方”一詞只適用於盛行在小亞細亞的眾神之母西布莉女神,但她在公元前204年傳入羅馬。公元初期,對伊西斯女神的崇拜從埃及傳遍羅馬,狄俄尼索斯(巴克斯)也不再是外來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