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徒與槍

毫無疑問,人民之所以強硬起來,新教要負責任,就像之前提到牧師的妻子,她處理五月花柱的方法居然是找把斧頭。值得注意的是,新教一開始並沒有如此清教徒的色彩,也不反對嘉年華。事實上,最好提一下兩個宗教改革:一個是十六世紀初馬丁·路德領導的改革,另一個是幾十年後加爾文更具清教色彩的改革。馬丁·路德的改革使許多人松了一口氣,否則天主教官方一再查禁、打壓慶典活動,宗教改革前夕達到高峰。

舉例來說,1490年在佛羅倫薩,激進派的教士薩佛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就痛恨各種奢侈和荒唐的行為,當然也包括嘉年華。他說:“男孩們應該去幫可憐的窮人募集救濟金,而非放肆玩樂,不要把心思放在胡鬧、丟石頭、搞嘉年華花車上。”[28]在德國,年輕的路德內心對教宗與上帝的懷疑不斷加深,改革派神父也已經開始猛烈批評教會的節慶活動了,他們認為參加的人只會喝酒、跳舞,玩遊戲,讓自己墮落。[29]十六世紀初天主教改革者特別擔心的是,有許多人會在節慶活動中惡搞宗教儀式。十五世紀末以來,官方不斷下令,禁止這類模仿行為,也反對人們在嘉年華時變裝成修士與修女。[30]十六世紀初天主教其中一個“改革”目標,就是法國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習俗烏海菲(Roraffe):在五旬節禮拜儀式中,有個醜角會戴上皇冠,在教堂裏唱歌嬉鬧。[31]

路德確實想要廢止崇拜聖人這種迷信行為,包括聖人日與相關的慶祝活動都要取消。但他發現這些傳統的聚會氣氛輕松,本質上不是什麽邪惡的活動,他在布道時說:

這是地方的習俗,就像請客、吃飯、喝酒、打扮、玩樂一樣,我無法譴責這些活動,除非它們失去控制,或行為超出道德規範。即使真的有人為非作歹,也不是跳舞本身的錯。他們並沒有跳上桌子或在教堂裏跳舞……只要舉止合宜,我尊重婚禮的儀式和習俗……而且,我自己也愛跳舞![32]

路德甚至創造了一項全新有力的社群體驗:在敬拜儀式中,用歌曲促進團結並提升精神,他自己也創作了許多首聖歌。天主教徒參加彌撒時習慣保持穩定與平靜,對他們來說,這絕對是有朝氣的創舉。

如同當時許多大規模的叛亂,早期新教改革運動也會從嘉年華中找靈感。改革運動的起頭點,是路德公開燒毀羅馬教廷譴責他的公報,他的支持者並沒有禱告或贊美神,反而在威滕伯格(Wittenberg)的街上遊行,有的人扮成教宗,還有樂師伴奏,一同唱歌歡笑。那樣的遊行、音樂、嘲笑教宗,都是傳統嘉年華的橋段,不同的是,威滕伯格遊行者的用意不只是要惡搞一番。歷史學家鮑勃·斯克裏布納(Bob Scribner)明確指出,十六世紀德國的新教徒利用嘉年華活動或以嘉年華的手法來擴大影響力,次數多達二十三次。在那一百年間,只要是日歷上有節日,新教徒(也許我該稱他們早期的新教徒,畢竟當時路德的追隨者還沒發展出另一個教派)就會舉行傳統嘉年華活動,惡搞天主教儀式,甚至扮成淫蕩的教士與修女。他們當眾燒掉自己偽造的羅馬公報,搗毀雕像,把教堂裏的畫搬出來燒掉,去修道院硬搶食物和飲料,甚至在祭台上便溺。

有時候民間的地方首長會試圖控制反教會的遊行,有時候他們又會參加。斯克裏布納寫道,1543年,德國希爾德斯海姆(Hildesheim)舉辦,一如往常,眾人日夜跳舞,有人破壞宗教象征物,有人笑罵那些扮成教宗和其他宗教領袖的人。活動持續幾天後,“市長帶領一大群狂歡的男女老幼前往教堂。教會領袖不準他們進入,他們就在回廊跳舞,並且玷汙了教堂院子的墓園”。[33]現在清教徒給人的印象是很莊重的,但一開始可不是如此。路德時期的德國,新教能在各個鄉鎮打下基礎,就在於它成功吸收了各地對天主教會的不滿,那些情緒數百來都深藏在嘉年華慶典中。

但很快地,路德派就與這種傳統的嘉年華式叛亂切割。1524年,有些德國的農夫聽完路德布道後,決定揭竿而起,過程中他們帶著參加嘉年華的道具,比如面具。[34]路德派嚇壞了,趕緊要他們停手。斯克裏布納還寫道,即使在某些支持改革的地區,地方官員也會警覺,若人們一再趁著嘉年華攻擊教會,那就不再只是宗教事務了。[35]1529年,宗教改革運動蔓延到巴塞爾,人們在懺悔星期二發起嘉年華般的革命,除了要求宗教改革,也希望市政府更加民主。但政府沒有滿足他們的政治要求,新教教會的規矩也越來越多,嘉年華的規模與熱度因而大幅縮減。1568年有位市民抱怨道,新教教會只是另一個邪惡的教廷:“來了個新教皇!惡魔又在我們身上拉了一坨屎!”[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