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韋勒姆的彼得生來就是個惹是生非的人。

他是從王橋的大修道院轉到林中的這個附屬修道院的,不難看出王橋大修道院為什麽急於擺脫他。他又高又瘦,年齡不到三十歲,機敏過人,藐視一切,總感到生活對他不公。他初來時在地裏幹活兒,飛快地搶在前面,然後就指責別人懶惰。然而,出乎他的意外,大多數修士都能和他齊頭並進,最後那些年輕的簡直把他拖垮了。此後他除了偷懶便是想些邪門歪道,其中一點就是說別人貪吃。

開始時他只吃他的半份面包,一點肉也不吃。他白天在溪中喝水,把他的啤酒沖淡,並且拒喝葡萄酒。他指責一個要添粥的健康的年輕修士,還把開玩笑地喝了別人的酒的小夥子弄哭了。

當修士們從山頂上走回修道院吃午飯的時候,菲利普院長認為,修士們並沒有顯出什麽貪吃的證據。年輕人都精瘦有勁,而年紀大些的則是身材細長,曬得黝黑。沒有一個有那種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蒼白虛胖樣子。菲利普認為,修士就該瘦。胖修士會引起窮人嫉恨這些上帝的仆人。

彼得想出絕招,用懺悔的形式來掩蓋他的譴責。“我一直犯有貪吃罪,”那天早晨他們坐在剛砍倒的樹上休息,吃著黑麥面包、喝著啤酒時,他這麽說了一番,“我已經違反了聖本篤的戒律,修士們本來是不許吃肉喝酒的。”他看了一圈周圍的人,揚著頭,黑眼睛閃著得意的光彩,最後他把目光對準菲利普,“這兒的每一個人都犯了同樣的罪,”他的話說完了。

彼得居然會這樣,實在令人難過,菲利普想。這個人對上帝的事業盡心竭力,他有聰慧的頭腦,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偉大力量。但他似乎不可遏止地要出人頭地,要始終引人注目;而這一點驅使他制造事端。他確實是個害群之馬,但菲利普對他的愛不亞於對別人,因為菲利普能看到在狂妄自大和尖酸刻薄背後的他那不安的靈魂:他並不真正相信,會有人真心真意地關心他。

菲利普說:“這話使我們有機會回憶起聖本篤對這一問題的說法。你還記得他的原話嗎,彼得?”

“他說:‘除了病人,人人都應忌葷。’又說:‘酒絕不是修士的飲料。’”彼得回答說。

菲利普點點頭。不出所料,彼得對這一戒律所知不如菲利普清楚。“差不多,彼得,”他說,“聖徒所指並不是肉,而是‘四條腿動物的血肉’,即使如此,他還指出了例外,不僅包括病人,而且包括弱者。他所說的‘弱者’是什麽意思呢?在我們這個小天地裏,我們持這樣的觀點:那些在地裏艱苦工作而削弱了健康的人,需要不時吃些牛肉來保持體力。”

彼得悶聲不響地聽著這番話,不以為然地擰起眉毛,兩道濃黑的眉毛在他那大大的鷹鉤鼻的鼻梁上連在一起,整個面孔成了一副強按下蔑視的面具。

菲利普接著說:“在酒的問題上,聖徒說:‘我們解釋,酒絕不是修士的飲料。’使用‘我們解釋’這樣的字眼的意思是,他對禁酒並不完全認可。他還說,一天飲一品脫酒對任何人都足夠了。他要我們不要飲酒過度。顯然,他並不希望修士徹底戒酒,這一點不是很清楚嗎?”

“但是他說,諸事均應保持節儉,”彼得說。

“你是說我們這裏不節儉嗎?”菲利普問他。

“我是這樣認為,”他斬釘截鐵地說。

“‘讓那些上帝賜予節制權的人知道,他們將受到適當的獎賞,’”菲利普引證說,“如果你覺得這裏的夥食太大方,你可以少吃一些。但要記住那位聖徒還說了些別的話。他引用《哥林多前書》,聖保羅在那部書中說:‘人人都有上帝賜予的天賦,一個是這樣,另一個是那樣。’後來,那位聖徒告訴我們:‘出於這一原因,對別人的食量不能毫無疑慮地加以決定。’在你齋戒和反省貪食的罪過時,彼得,請你記住這一點。”

他們後來又回去幹活兒了,彼得做出一副殉教者的樣子。菲利普明白,他是不會這麽容易就啞口無言的。在修士的三項誓言“貧困、純潔和服從”中,讓彼得感到煩惱的是服從這一項。

當然,對付不服從的修士有的是辦法:單獨關禁閉,只給面包和水,鞭笞,最後還有開除教籍和逐出教團。菲利普在使用這些懲罰手段時通常都不優柔寡斷,尤其是當某個修士想要試驗一下菲利普的權威時更是如此。其結果就是他成了人們心目中強硬的紀律執行人。但事實上他痛恨使用嚴厲的懲罰手段——它對修士間的兄弟關系造成不和諧並且讓大家都不愉快。反正,就彼得而論,懲罰絕不會有任何好處——的確,它只會讓他更驕傲、更不肯原諒他人。菲利普得尋找一條途徑來控制彼得,並同時軟化他。這可不容易。不過他當時就想,如果一切都那麽輕而易舉,人們也就不需要上帝的指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