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拙著得以譯成地球上最古老的文字並與中國的讀者見面,這要感謝社科文獻出版社和董風雲編輯。中國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與金融強國,隨之而來的是國際責任、義務和挑戰,對國際關系史的研究因此而變得與認識國家的歷史一樣重要。單是出於這方面的原因,我希望中國的讀者會覺得,《失敗的帝國》既有趣又有用。他們可以獲得的不僅是些事實,對中國不久前的過去具有重要的意義,還有些解釋,以說明蘇聯過去為什麽未能成為全球領導者。

我對“冷戰”“帝國”和“失敗的”這些詞的使用是很謹慎的,因為它們有些反映的是美國和西方的視角。對歷史的解讀永遠不會是中立的,而在過去幾十年中,美國完全支配了當代國際關系史的研究。此外,我是在蘇聯長大的,出生於莫斯科,在莫斯科國立大學接受的教育。因此我清楚,關於冷戰國際史,美國人、俄羅斯人、中國人等之間看問題的視角存在著差異。拙著展示了蘇聯人的視角。不過,我盡力將蘇聯人的觀點、動機和行為置於一種寬廣的國際關系背景中,以說明為什麽有時蘇聯顯得那麽成功,有時莫斯科又犯下拙劣的錯誤。

借用卡爾·馬克思的話,歷史學家們並不能夠隨心所欲地書寫歷史,他們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書寫歷史。我生於1958年,當時正值中蘇同盟的高潮,其後我經歷了中蘇失和的低潮。20世紀70年代的緩和,80年代初與美國的激烈對抗,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以及蘇聯的解體,這些都令人難以忘懷。25年前,我的俄羅斯朋友們對西方,對“文明國家共同體”,對美國的善意,曾經充滿熱情與信任。如今,同樣是這些朋友,有人已對西方和美國失去了信任,甚至還懷有敵意。這些急劇的變化對於作為歷史學家的我的成長來說,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它們讓我懂得,過猶不及,不要貿然得出結論。

那麽,蘇聯為什麽會失敗呢?本書的讀者將會做出他們自己的判斷。依我之見,當初蘇聯雄心勃勃,想要成為可以與美國相抗衡的超級大國,結果使自己承擔了過多的全球義務。莫斯科未能建立起一個由多個國家組成的、可以與西方共同體成功競爭的國際共同體。最後幾代蘇聯領導人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並試圖結束冷戰:在勃列日涅夫領導下是以緩和的形式,在戈爾巴喬夫是以“歐洲大家庭”及與中國和解的形式。戈爾巴喬夫的政策導致了經濟、政治和金融的崩潰。金融方面是個關鍵。蘇聯在自然資源方面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然而克裏姆林宮的領導人卻並未學會人類文明久已學會的東西,即如何利用貿易和實業去積累金融財富。

蘇聯失敗的另一個關鍵原因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蘇聯社會中的退化。在斯大林之後,這種意識形態充其量不過是追求國家利益的工具,結果,蘇聯的共產主義墮落成一套空洞的說辭,無法起到激勵人們——無論老少,也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工人和農民——心靈和精神的作用。共產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追求沒有成為蘇聯的柱石,所以在政治改革與動蕩時期,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民眾中失去自身的合法性也就不足為奇。它被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想撂在了一邊。

研究冷戰的歷史學家很多。他們中許多都是我的朋友。我過去從他們那裏獲益匪淺,現在仍然如此。我也得益於中國的歷史學家。最近對中國在冷戰中的角色的發現非常有趣。先是作為盟友和朋友,然後又作為對手和敵人,中國在蘇聯人的想象中擁有突出的地位,對蘇聯的對外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發現要留待將來去討論了。歷史學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是永遠不會終結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