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良渚陶器

良渚文化魚鰭形鼎足陶器

王魯湘:好像良渚的陶器比較有名的是黑陶,而且特別有意思的是,鼎的足像魚鰭一樣。

牟永抗:是啊,魚鰭形鼎足也是我們當時確定良渚文化的時候給它定的名字,這個陶器的發掘地點不在良渚,而是在良渚以北的太湖邊,靠近錢塘江那個地方。我們把這種扁的腿叫做魚鰭形,現在考古界、學術界都接受了,認為魚鰭形鼎足是良渚文化的一個特點。不過非常遺憾的是,現在看來,我們當年用的這個詞還有所欠缺。

王魯湘:準確地說應該是什麽呢?

牟永抗:這個應該叫翅形。魚鰭形的兩邊都呈弧形。你看良渚的這個陶足,實際上外面都是直的,裏邊是弧的,所以是翅形。我的意思是,實際上我們所認為的馬家浜、松澤、良渚這些個文化系列中間,還同時存在著許多相近的考古學文化,並不是這麽一支,所以有了翅形和鰭形兩個不同的序列,這就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過程,是個更復雜更廣泛的過程。

王魯湘:實際上鰭形是有的,我在蘇州博物館就看到跟魚鰭一模一樣的鼎足,還畫有魚鰭的花紋。

牟永抗:對啊,它外面是扁薄的。實際上,魚鰭形和翅形有一個共同的地方:炊器下面支撐的三條腿是實心的,不是空心的,這個是整個長江下遊地區炊器的特色。

王魯湘:黃河流域的鼎足中間是空的。

良渚文化豆器

牟永抗: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太平洋北岸,就是中南美洲,它那裏的陶器裏也有三足器。所以提出太平洋文化圈這個概念是很有學術意義的一個探索性課題,相對於環地中海文化圈,這個圈博大精深的多。

你看這三件,它們都是豆,它這裏反映了我們東亞文化很有特征性的東西,它燒制的時候不加沙,全是泥的,因此不能加溫,不能炊煮。

王魯湘:那就是只能做陳設器或者禮器。

牟永抗:對,不能炊煮。它旁邊有個圈,裏面明顯是擺東西用的,應該是神具。我們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或者縮小一點看,東亞和西亞的飲食文化就很不一樣。西餐沒有主食副食之分,所以西餐的餐具都是盤,大大小小的盤。我們東亞以糧食為主食,一道一道菜是副食。副食裝在這些豆中,是給眾多人享用的,主食則是一人一份。所以副食和主食的分離,是東亞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飲食習慣上的一個特色。這些器具當然可以用在飲食上,也可以用於祭祀,所以有意把它的形狀擡高,提高它的視覺水平。

王魯湘:所以孔夫子很小的時候,人家就能看出來這個人以後是儒家。因為當別的小朋友玩遊戲的時候,他就學擺豆俎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