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太宗《溫泉銘》

唐華清宮是驪山溫泉史上最輝煌、最驕傲的傑作。其規模氣勢恢宏,內部結構獨具匠心。從1982年到1995年,考古隊員先後在這裏發現了星辰湯、蓮花湯、海棠湯等九個湯池。這些湯池共同擁有同一個水源,溫泉從源頭流出,首先流入唐太宗的星辰湯,繼而向南流入玄宗的蓮花湯,在蓮花湯的緊西北毗鄰而設的便是著名的貴妃池海棠湯。接著由東向西依次為太子湯,供六部官員沐浴的尚食湯,以及為梨園弟子沐浴而建的宜春湯。眾多湯池各具特色,典雅脫俗。

王魯湘:唐太宗星辰湯的平面形狀有點像北鬥七星,一邊是圓形的,如勺狀,然後再拐為直的,相當於鬥柄。

駱希哲:他把這個湯池命名為星辰湯,有深刻的政治含義,希望政通人和,上應天象。但這個池子到唐玄宗時就廢棄了。它的面積很大,長有36米,蓄滿水相當於一個小型水庫。所以這裏的水就通過排水道向北一直通到昭應縣城,供城裏的百官使用,取意皇恩浩蕩。

王魯湘:“皇恩雨露深”嘛,人人都可以均沾一點。

華清宮的溫泉令太宗心曠神怡。開心之余,他模仿王羲之的筆法,在禦碑亭揮筆寫下了著名的《溫泉銘》:“朕以憂勞積慮,風疾屢嬰,每濯患於斯源,不移時而獲損……”原來李世民多年的風濕病,正是在驪山泡溫泉治愈的,所以他以帝王之尊頌揚驪山溫泉,而《溫泉銘》也開創了中國書法史上以行書入碑的先河。

唐太宗《溫泉銘》

駱希哲:唐太宗因為常年征戰,可能染上了所謂的風濕病或關節炎一類的疾病。他為了治病,就利用溫泉來沐浴,相當於現在的理療。現在臨潼溫泉周圍還有很多療養院,就是仿效先民的行為。唐太宗在這裏沐浴的時候,寫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銘文,叫《溫泉銘》。

王魯湘:據說現在的銘文是從法國引進回來的。

駱希哲:原碑不知什麽原因找不到了。後來有人在法國博物館裏看到拓片,是伯希和53從敦煌帶過去的。我們把這個拓片復印回來,刻了一個復制碑,保存在華清池,從這塊碑上仍然可以看到王羲之草書的遺風。

王魯湘:據說他還把《蘭亭序》拿去陪葬,就在昭陵裏頭。《溫泉銘》裏有幾個觀點,我覺得特別有意思。首先,他身為皇帝,到這個地方來遊冶,洗溫泉的時候,也擔心臣下和老百姓會對他有所議論,覺得這種生活好像有一點腐敗的意思,所以他要為洗溫泉做一個辯解或合理性的說明。他先是回顧了秦皇漢武為求長生而尋仙,浩浩蕩蕩東遊至海,甚至到了蓬萊等地,結果勞民傷財,並沒找到神仙,到頭來還是離不開一個墳土堆。他認為這樣很不好,還不如洗洗溫泉,頤養一下性情。接著,他告訴臣下和老百姓,我之所以洗溫泉是因為我身染風疾,這裏的溫泉治療風疾的效果非常好。

駱希哲:他說“每濯患於斯源,不移時而獲損”,我只要一洗,馬上症狀減輕。

王魯湘:再者,他還認為溫泉能啟迪人們去思考宇宙、人生、歷史等哲學問題。他特別驚訝於溫泉的水居然無論寒暑都是恒溫的,而人的品質也應當像溫泉一樣,無論世事多麽炎涼都應堅貞不變。同時,溫泉的流量不古不今,不增不減,這也讓人想到很多問題。

駱希哲:由於當時認識的局限,他不知道溫泉是怎麽形成的,不能從科學上來解釋。他認為溫泉是上蒼的賜予,是為了讓人來療疾治病的。

溫泉何以有如此療效?自古以來,眾說不一。有人說這是因為溫泉是神水,有人說這是由於溫泉的熱力。不管是何原因,但無可爭議的是,對溫泉的鐘愛,已經成了這裏貴族和百姓千百年來不變的習俗。天長地久,就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沐浴文化。

駱希哲:中國的沐浴文化由來以久。從《周禮》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古時候的人非常重視沐浴,他們把沐浴制度化,三天一沐,五天一浴,“沐”是洗頭,“浴”是洗身子。

王魯湘:還有濯足,即洗足。

駱希哲:現在的足療其實那時候已經有了。古人認為洗浴對人有強身健體的作用。

王魯湘:還有一種宗教意義在裏頭。

駱希哲:對,古代的沐浴也是一種“禮”。比如敬神要沐浴,上朝要沐浴,拜祖要沐浴,結婚也要沐浴。凡是莊重、嚴肅的場合都必須沐浴,這就是中國的沐浴文化。

王魯湘:而且溫泉很早就被中國人賦予了神泉、靈泉的意義。溫泉的水裏含有硫的成分,這是不是和魏晉南北朝那些士大夫們服用的“五石散”差不多?我在黃山讀過賈島等人留下的溫泉詩,當時的知識分子確實認為溫泉具有“五石散”54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