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故宮的營建

明紫禁城復原圖

1407年,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下詔,在元大都舊址上修建北京城以及它的心臟——紫禁城皇宮。整個工程持續到1420年,其建造的恢弘場面可能連我們的想象力也無法重現。

然而在1421年,宮殿建成僅僅幾個月之後,作為紫禁城核心的三大殿就被一場雷火摧毀了。此後的幾個世紀,這座皇家宮殿,由於自然災害、人為過失或皇朝更替等原因,曾多次被毀壞,也多次被重建和改建。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大規模改建之後,這座伴隨了中國第一家族幾個世紀的偉大宮殿,才形成了今天故宮的規模和格局。

王魯湘:這個故宮是從永樂年間修的,元大都的宮殿已經沒有了。

晉宏逵:元大都的宮殿在學術上也是個謎,洪武年間到底拆沒拆毀,歷史文獻的記載並不是很清楚。

王魯湘: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為了鎮壓前朝的王氣,新王朝就會把前朝主要的宮殿毀掉。當時明軍占了北京以後,就把元大都毀了,特別是元大都主要的宮殿,都給毀了。景山的土堆子下面那個地方,就是元大殿的位置,是這樣嗎?

晉宏逵:有這個說法,而且從地理位置以及考古勘探上看,應該是那個位置。

王魯湘:整個元大都比明清的北京城好像往北退出去有一環,現在北京城的城墻正好在二環,元大都最北邊城墻的土城,是在二環到三環之間。

晉宏逵:那個土城的遺跡還在,土城的那個位置離明清的北城墻有五華裏。這是當初剛剛打下元大都以後,徐達看到北城太空曠了,所以把城墻往南退了五華裏。

王魯湘:當時也是出於防禦目的。往後退,跟城中心就更近一些。

晉宏逵:因此,明初的京城比元大都縮小了,城門的名稱還延續元大都的名稱,只有北邊的,因為城墻改了,所以改“安貞”、“健德”二門為“得勝”和“安定”,南側的都沒有動。到明成祖重建北京城的時候,才把南墻向南推了將近一華裏多吧,相當於現在從長安街到前門的距離。

永樂大帝像

王魯湘:推過去整整一個廣場的寬度,實際上等於整個紫禁城也往南移了。

晉宏逵:有的學術著作推斷,現在太和殿正脊的下邊,就應該是元朝大內的南沿。

王魯湘:元代紫禁城午門的位置,就是現在我們故宮太和殿正脊的下端。現在的故宮是永樂皇帝1406年下召建的吧?

晉宏逵:對它的始建年代有兩個算法,當時史錄上對永樂建城的記載很不完善。實際上,永樂在1406只是下詔明年五月建城,但到了第二年,從記載上看,雖然已經開始準備,派人到四方采木,沿著運河送到北京,還有燒磚等,但是始終沒有見到建紫禁城的記載。一直拖到了永樂14年前後,他才在北京建了一個西宮,他當時的理由是說,他每次從南京到北京來都只能“禦舊宮”,也就是說,只能到他原來的燕王府裏居住。由此來看,那時紫禁城還沒建好。

王魯湘:燕王府在哪個位置?

晉宏逵:這也是一個疑問,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現在的故宮,還有觀點認為燕王府本身就在元大內的太子宮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北海、中南海一帶。一東一西兩個說法大家都在爭論,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王魯湘:明朝從洪武到永樂,經過那麽多年的戰爭70以後,民生凋敝,各個地方都急需休養生息,可是明初的時候建了三個都城,一個是定都南京時在南京大興土木,再一個是在鳳陽按照都城的規模建城,然後就是永樂年間又在北京按照當年南京和鳳陽的宮殿規模建了故宮,這麽大的土木建設,耗費的民力肯定相當巨大。

晉宏逵:當時民工和軍工他全用,你看明初的档案實錄裏面,經常有各衛所的負責人向皇帝反應,軍人被占用的太苦了,不停地修這修那,成勞役了。在北邊戰事不斷的情況下,還動員士卒參與修建。由大家不停地為軍請命這個情況,可以看到當時勞動力的匱乏情況。

王魯湘:這是因為幾十年的戰爭死的人太多了。當時的工匠是哪個地方的?

晉宏逵:工匠應該是在全國範圍內征發的。但是從南京、北京、山西、江蘇這些地方征發的比較多,因為那裏算是當時比較發達的地方吧。有些記載提到,甚至交趾地區有一技之長的人,也都被征到了南京。他們會不會到北京不敢確定,但我覺得從道理上來說,應該是南京有工程就在南京幹,北京有工程就到北京來了。

王魯湘:而且是熟練工了。

晉宏逵:當時人家說需要的就是這些特殊工種,包括寫字寫的好的都到北京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