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3章 正確的道路(第2/3頁)

雖然,走海路,海運廉價。

但糧食到了港口,終究還是要靠人力和畜力,運往數百裏甚至千裏之外的內陸。

戰爭期間還好說,為了戰爭勝利,國家可以不惜成本。

但在和平時期,卻不能長久如此。

況且,劉徹甚至,在未來,漢室的糧倉肯定會從北方變成南方和安東。

吳楚熟,天下足。

安東獲,不缺糧。

但問題是,糧食產出來的,總得運到需要糧食的地方賣掉,百姓和農民才能有收益。

現在還好,安東基本都是屯墾團模式,老百姓種的糧食自己夠吃就行了。

但未來,屯墾團一解散,大批大批的移民,看著手裏的糧食賣不出去。

而內陸地區,因為水旱蝗災等各種原因,卻發生著饑荒。

糧價數百錢一石,民眾易子而食。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而是事實,且就發生在漢室,發生在文景之治時期。

石渠閣的史書和档案裏,就有著十數次饑荒的記錄,易子而食出現了七八次。

所以……

劉徹打算,大搞基建,尤其是內河運河以及軌道交通建設。

搞基建這種事情,從來都是功在當地,利在千秋的。

後世米帝為何那麽強?

因為羅斯福時期,修建起了貫通全國的高速公路、各種大型水利設施以及龐大的鐵路系統、飛機場。

從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米帝幾乎建造了它在後來所擁有的一切交通、水利和公共設施。

以至於,到了新世紀,米帝依然受益無窮。

而中國崛起,也與基礎建設強大有關。

高速公路、鐵路、高鐵、機場、港口、水庫、大壩……

所有的這一切,成為了中國經濟的動力。

不過,在西元前搞基建,卻是必須小心再小心,謹慎再謹慎的。

尤其是前有秦始皇,後又隋煬帝。

所以,劉徹一直不敢玩的太大。

但經過這些年的蟄伏和發展,尤其是通過在關中大搞基建,鍛煉出來了一個成熟的承包體系,又通過戰爭,建立起了一個規模較大隧營部隊。

如今的劉徹和漢室,已經有了一定的底氣,來挑戰一下這個難度了。

當然,怎麽挑戰,也是有講究的。

像楊廣那樣,想要一口吃個胖子,那不是撐死,大約就是會被打死。

所以,劉徹決定先試一下手腳。

他拿起筆來,在紙上寫下兩個地名:渭河、鴻溝。

想了想後,他點了點頭。

由渭河為主體,連通大河(黃河)的漕運工程,在歷史上是武帝開鑿的。

大約花了四年時間,用了五萬工人和三千萬左右的預算,建成後,這條運河一年能向長安輸送關東漕糧數百萬石。

而鴻溝則是戰國時期,魏惠王修建的,連通宋、鄭、衛、陳、蔡。

而它最出名的,卻是因為楚漢爭霸時期,楚漢兩軍以鴻溝為界對峙的戰爭。

從此,鴻溝成為了一個文學詞匯,歷史詞匯。

但,它的作用卻是毋庸置疑的。

數百年來,鴻溝聯系著淮泗地區,發揮著重要的水路運輸和調節水利的作用。

而劉徹現在則打算,將鴻溝與關中聯系起來。

具體計劃是這樣的,從兩面開工。

首先在關中,沿著秦嶺北麓開鑿一條與渭河平行的運河一直到潼關之外與大河相連,然後,再從滎陽開始向北開鑿,將鴻溝直連雒陽。

這樣,潼關大河,關中與雒陽、滎陽以及淮泗地區的水上交通就宣告完成。

再拓寬直道,修建幾條軌道網絡。

從關中,一直到淮泗的交通從此就將變得便利。

國家的控制和掌握能力也更強。

最重要的是,這個工程開銷不大,劉徹覺得,大約用上五年時間,花費十萬萬左右,就可以建城。

甚至說不定,還不用花太多的錢——假如,能讓北匈奴送來個二三十萬廉價的大夏、身毒、康居奴工的話,估計也就是一些糧食和鐵器的支出。

至於你要說,這些可憐的身毒、大夏、康居人會不會很冤枉?

華工不也很冤枉?

印第安人更是委屈巴巴,至於非洲人民又是得罪了誰?

再向前推一萬年,當我們的智人祖先開始征服地球時,尼安德特人以及其他所有人屬的滅絕,那就更跟冤枉了。

歷史證明,人類確是地球上最強的生物。

因為人類不僅僅會滅絕其他物種,還會對同類進行有計劃的滅絕!

反正,劉徹想了想那些米國鐵路鐵軌下的華工屍骨,就放下了心中最後一絲憐憫。

“反正,他們注定也是要滅絕的……”劉徹喃喃地說道。

現在所有生活在中亞的民族和族群,在後世沒有留下點滴的印記。

除了那些出土的文物外,沒有任何人可以證明他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