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2/5頁)

寡淡無味的晚餐結束後,吉迪恩・黑爾領著全體子女來到彌漫著濕冷黴味的前廳,這證明這間屋子裏從來沒有浪費過柴火。大家在這裏開始進行正式的晚禱。吉迪恩的妻子和女兒們唱了一段激情四溢的《耶穌聖名眾當稱頌》,之後,吉迪恩和男孩子們唱了一首當時頗為流行的聖歌《哦,我願與主親密同行》。當他們唱到關於聖像的高潮時,索恩牧師也激情澎湃地加入了進去。那些歌詞幾乎是他生命最主要的推動力:

我最珍愛那座聖像,

無論它的本尊是何模樣,

請您助我驅離拆毀,

虔誠供奉,您是唯一。

吉迪恩在自己和長子祈禱後,邀請客人簡單地講幾句。索恩牧師激情洋溢地談起基督教家庭對年輕男子的影響。他回憶起自己的姐妹們,說她們都成長為意志堅強的女性,這是基督教家庭對女性的影響。“正是從這樣的家庭裏。”他說道,“上帝選出了那些能在人間替他傳播福音的人。”在講話中,他始終承諾將全力支持艾伯納・黑爾。索恩牧師已經明白,現在這個年輕人算不上盡善盡美,但他未來會成為出色的信徒,一心一意侍奉上帝。

祈禱結束後,孩子們離開了房間。牧師問吉迪恩要了一張紙,準備給董事會寫一篇報告。

“一封很長的信嗎?”吉迪恩急切地問道。

“一封短信。”伊利法萊特回答,“我要報告一些令人愉快的消息。”

吉迪恩謹慎地將一張信紙對半裁開,遞一半給客人。“我們家絕不浪費。”他解釋道。

高個子傳教士提筆寫著:“各位同仁,我已經拜訪過艾伯納・黑爾的家,他來自一個對上帝十分虔誠的家庭……”這時,他偶然間瞥了一眼存放書籍的小書架,愉快地發現上面的書籍跟他家的藏書十分相似:一本翻爛了的歐幾裏得、福克斯的《殉道史》、諾亞・韋伯的拼字課本、家庭版《聖經》,旁邊還有一本破破爛爛的約翰・班揚的著作。

“我高興看到,”索恩牧師停筆說道,“您的家庭裏充滿了基督教的氣氛,並沒有沉淪在甚囂塵上、軟綿綿的詩歌與小說當中。”

“為了得到救贖,我們這個家會盡一切努力。”吉迪恩答道。就這樣,瘦長臉的傳教士寫完這封將把艾伯納・黑爾送到奧懷希島上去的信。

伊利法萊特・索恩走進清冷的春夜時,小徑被月光照得一片通明,黑爾夫婦陪著他。“只有在下雨天,”吉迪恩說,“或者沒有月亮,我才會備馬。”此時,他只是擡起結實的右臂,指了指通向馬爾波羅村的方向,“離得不遠。”他向客人保證。

索恩牧師對黑爾夫婦道了晚安,動身朝馬爾波羅村昏暗的亮光走去。走了一段路之後,他突然停下腳步,轉身再次打量這個簡陋的家。他所擔保的那位年輕人就出自這樣的家庭。樹木排成一行,農田拾掇得利利索索,牛兒膘肥體壯。放眼農場其他地方,則只有滿目荒蕪,看不到任何哪怕是稍具美化作用的物品,只有一種刻意營造出來的樸素,仿佛拒人於千裏之外。但是這座農場卻在向路過的人大聲疾呼:“這裏住著全心全意奉獻上帝的家庭。”仿佛正是為了強調這個事實,在索恩牧師走後不到兩個小時,艾伯納・黑爾的大姐就抽泣著沖進了母親的房間。她戰栗著站在月光下,哭喊道:“母親!母親!我一想到索恩牧師今晚談及的那些可憐的非洲人就睡不著覺,我渾身戰栗,聽到了上帝直接對我講話。”

“你是不是突然有種強烈的負罪感?”母親問道,套上一件長外套。

“是的。我頭一次發覺自己是多麽的無望,我已經徹底被詛咒了,無路可逃。”

“你願意將自己完全獻給上帝?”

“就好像有一只大手劇烈地搖晃著我,最終開啟了我的心智。”

“吉迪恩!”女孩的母親欣喜若狂地喊道,“艾絲特得到了點化,她有了負罪感!”

這個消息比吉迪恩・黑爾聽過的其他任何消息都要令他高興,他喊道:“她有沒有進入榮耀的境界?”

“是的!”黑爾太太喊道,“哦,神聖的比烏拉之國,另一位罪人也尋到了你!”黑爾家的三個成員跪在月光中,熱忱地感謝著那位嚴厲冷峻、令人生畏的保護者,感謝他讓另一位家庭成員也認識到了人類所背負的深重罪孽,認識到了那永不熄滅的大火。一百個人裏最終有九十九個人將會被投入其中,而他讓她看到了那條苦澀艱難的救贖之路。

索恩牧師花了三天時間趕到了新罕布什爾州西南部康涅狄格河畔的沃普爾村。在整個美國,這裏是最敬畏上帝的村莊之一。成排的樹木,家家砌著山墻,墻面一律塗著白漆。那座閃閃發光的教堂尖塔老遠就能看到,周圍連綿起伏的山丘也是生機勃勃。這座村莊很適宜陶冶情操。索恩牧師的姐姐艾比蓋爾當年不顧大家的反對,堅持嫁給了年輕的哈佛畢業生查爾斯・布羅姆利律師。律師一家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沃普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