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抄檢東宮,媚娘扳倒李賢(第2/9頁)

阿史那都支被擒之時李治還在歡呼,以為禍患已經根除,但他萬沒料到最終明火執仗挑起叛亂的並非一直不安分的西突厥,而是臣服大唐四十余年的東突厥。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李於鐵山之戰擒獲頡利可汗,宣告東突厥汗國滅亡。此後雖然李世民曾一度扶持阿史那思摩為突厥可汗,但那僅是遏制薛延陀的策略,至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薛延陀徹底被大唐消滅,突厥之地從此完全歸入大唐國土。李治繼位後加強管轄,於其地設立單於、瀚海兩個都護府,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又建立單於大都護府,並以皇子李輪兼任單於大都護。

在李治看來東突厥與朝廷關系良好,似乎已無異於中原之地的子民,殊不知他們早已怨聲載道。當年突厥之所以歸附大唐,一者是懾於大唐軍隊的強悍,二來也是李世民寬大的政策所致。突厥強大時鐵勒、薛延陀之流無不臣服,而當突厥衰敗後這些民族相繼倒戈,瓜分突厥舊地。李世民消滅薛延陀固然是出於大唐的利益,卻也幫突厥人出了怨氣,許多突厥酋長投效唐朝受到重用。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當了駙馬;阿史那思摩被賜李姓,追隨李世民鞍前馬後,最後在征討高麗的戰鬥中負傷而死。那時突厥人確實把大唐視為祖國,心甘情願跟隨漢人東征西討,然而隨著時光的推移,這份情誼卻逐漸淡漠了。

顯慶以來,李治統治下的唐朝對外征戰增多,對突厥諸部的征調也日漸頻繁,無論是征討吐蕃、鐵勒,還是在高麗、百濟的戰場上,無不充斥著突厥將士的身影。而隨著府兵制衰落、唐軍戰鬥力降低,征調的突厥部隊越來越多。頻繁的戰爭並沒給他們帶來實惠,反而讓無數健兒命喪沙場,有些怯懦的漢人將領甚至故意用突厥人充當先鋒,讓他們試探敵人的鏑鋒。不公正的待遇和高死亡率使突厥人對朝廷萌生仇恨,而李治讓自己兒子兼任大單於的做法更是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征討吐蕃大敗暴露了唐軍實力的衰退,西突厥阿史那都支的失敗更不免讓東突厥人有兔死狐悲之嘆——怨憤積蓄已久,只待一聲高呼!

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十月,單於大都護府統轄下的阿史德溫傅、阿史德奉職兩部豎起反旗,擁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阿史那是突厥可汗家族姓氏,阿史德是與可汗通婚的家族姓氏),誓要恢復昔日始畢可汗淩駕唐朝之上的偉業。李治聞報大驚,即命鴻臚卿、單於大都護府長史蕭嗣業出兵平叛。開始幾戰唐軍連勝,怎料阿史德奉職突然改變戰術,繞至唐軍後方騷擾糧隊,又趁雪夜奇襲唐軍營寨,結果蕭嗣業損兵無數,大敗而歸。經此一役叛軍氣勢大增,原東突厥境內二十四州首領紛紛響應,又勾結契丹、奚人等部,一時間叛亂部眾達數十萬,揮軍南下侵擾大唐領地。

北部州縣的告急文書如雪片般紛飛而至,這次李治哭都哭不出來了。辛辛苦苦二十多年,開疆拓土旋得旋失,現在連父皇征服的地方都快保不住啦!此時他已對擴張領土不抱任何幻想了,只想再搞一次封禪,以後謹守疆土安安穩穩過日子,怎麽連這點兒願望都不能實現?

萬般無奈之下,李治懷著沉痛的心情再次宣布取消封禪,並調集大軍征討叛亂。剛從西域歸來的裴行儉又被任命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統率十八萬軍為主力,以豐州都督程務挺為西路軍、幽州都督李文暕為東路軍,皆受裴行儉節制,總計兵力三十萬,分兵三路直取東突厥——繼十八萬大軍征討吐蕃之後,大唐出戰的總兵力記錄再次刷新。一來李治急於平叛,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再者他心裏清楚,能征慣戰的將士死得差不多了,現在的兵不行,只能靠人數取勝。

派走這批部隊,李治郁悶到了極點,以前的仗是能不能打他都想打,現在的仗卻是不想打也得打,時至今日他已經感覺不到做皇帝的快樂,覺得自己老了。然而苦惱還不僅如此,由於他的猜忌和老臣的相繼亡故,現在的宰相班子根本應對不了這場大戰,於是急召劉仁軌返京,將好好先生高智周罷相,轉任禦史大夫,另外加授崔知溫、王德真、裴炎為兼職宰相。裴炎是媚娘竭力推薦的,一年前入門下省,這次又躍升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豈能不惹非議?但李治心裏煩悶,索性任憑媚娘安排。其實此刻他最想依賴的不是宰相們,甚至不是媚娘,而是那個被他猜忌的太子,但世事不如人願,現在的李賢比之先前更令他失望。

經父母的連番“訓教”,李賢確實變了,不再過問政事,卻也沒有如李治期待的那樣清靜自守,而是走上另一條路——既然動輒得咎,那就不做正經事,既然無論好壞都受斥責,幹脆隨心所欲!李賢開始大肆享樂,飛鷹走馬、鬥劍擊鞠、嬉戲遊宴、縱情聲色,國家危急之時他卻似沒事兒人一般,夏日躺在東宮紗帳裏整日觀賞歌舞,一入秋又帶著大群侍衛仆從跑到邙山打獵,全不把社稷安危當回事。李治既恨且悔,恨李賢不識路數、不隨己意,也悔自己治兒子太狠,李賢如今這樣子何嘗不是他逼的?誰也別抱怨,還是自己硬著頭皮繼續應付亂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