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1

閏十一月三十和十二月初一這兩天,金軍統帥粘罕、斡離不置已經出南薰門專程到粘罕大營駐屯地的青城來拜謁他們的淵聖皇帝於不顧——他們只派了幾名二三流的文武人員在齋宮擔任宿衛及照料淵聖及其侍從一行人的食宿,自己來到南薰門外,緊張地上城下城觀察城內數以十余萬計的老百姓迎鑾隊伍的動靜,隨時研究商計對付之策。在那兩天兩夜中,斡離不始終沒有離開那個崗位,粘罕也有一半時間留待在那兒。

他們之所以如此重視老百姓的動靜向背,不僅僅是要根據這些現象來決定對待淵聖一行人的禮貌規格,那在他們看來是次要的事情,而是要根據它來決定宋朝和趙氏皇室的興亡存廢,這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值得為此大動幹戈。

金朝兩次興師伐宋,出兵之際都沒有談到對宋朝及趙氏皇室的更替存廢問題。在斡離不、粘罕的心目中都認為他們率師南下,以攻陷宋朝的首都東京為主要的軍事目標,從而脅迫宋朝皇帝接受城下之盟,接受他們提出來的種種條件,割地、賠款、質親王大臣,使宋朝成為大金卵翼下的附庸之國,使淵聖皇帝成為大金皇帝的侄皇帝、兒皇帝,等等,所有這些條件都在禦前貴胄會議中討論過,並由金主完顏吳乞買親自認可。對這樣一種最終結束戰爭的形式和格局誰也沒有懷疑過,在禦前會議內外也沒有任何人提出過什麽異議。

但是大大出乎斡離不、粘罕意料的是在城破後的第五天(當時金主還不可能知道城破的消息),大金皇帝從上京會寧府傳來一道聖旨,明確規定廢除宋朝及淵聖的皇帝之位,另選賢能,建立新朝。這個“賢能有德”的新君要在漢人中挑選,金主初步屬意的是宋朝前太宰兼門下侍郎,後來與肅王趙樞一起為人質北上而留在燕京的張邦昌。張邦昌在燕京時,不知有哪一點被大金皇帝看中了,或者因為他的名字十分吉利,他新建之邦一定可以張大昌盛,或者因為他字“子能”,那一定是個賢能有德之君,或者還有其他的什麽柔容之術。總之,他“雀屏中選”,被選為候補皇帝,大皇帝特派一支鐵騎護送他到前線來,聽候斡離不器用,到適當的時候,把他推上皇帝之位。

斡離不很不贊成大皇帝這個臨時翻出來的新花樣,傀儡現成的就有,何必另外再換一個,徒滋紛擾。粘罕也瞧不起張邦昌,說張邦昌這等軟鼻涕蟲的人才,連嘴唇上下幾莖髯須也翹不起來,軟軟地耷在頦下,如何做得中原皇帝?他們二人難得有一次意見完全相同之時,立刻聯名上了一道奏章,要求大皇帝收回成命,仍以趙氏為主。多謝南薰門城內百姓的活動,它為斡離不、粘罕提供一條最有力、最現成的理由,他們說趙皇出城議降,全城百姓來到城旁迎鑾,兩日之中,聚眾至數十萬,騷動無已。默察其志,心附趙皇,堅如鐵石,如另立他人,建立新朝,必將引起一番紛紜,不利甚明。由劉彥宗起草綜合反映了斡離不、粘罕二人觀點的這份奏稿剴切指明:若以阘茸無能、素乏聲望之張邦昌為帝,中原人心不附,必舉兵相抗,異日大軍百萬,蜂起雲屯,我大金兵如留與之戰,則連兵不解,永無寧日,若撤兵北歸,則張朝立成齏粉,徒損我朝威信,結怨宋人,計莫拙焉!說得淋漓盡致,十分痛快。斡離不、粘罕看了,相與鼓掌,擊節稱賞。這時他們深信他們憑著前線統帥的資格,新近又立下攻破東京城的大功,對宋朝之事可以便宜處理,大皇帝一定會采納他們的意見,放棄前議。

拜疏以後,他們把張邦昌冷冷地擱在營帳裏,無人去理睬他。然後議定以議降的亡國之君、未來的傀儡皇帝的規格來接待淵聖皇帝。雙方於初二上午在齋宮相見。三十和初一兩天晚間,淵聖及其侍從都在齋宮內留宿。淵聖每天吃的是餛飩扁食,據說此乃大皇帝之禦膳,在金朝是最高貴的食品。行動也還算自由,只是禁止侍從人員彼此交談。他們如乘間說幾句話,金朝主事人看到了就搖手示意,不許交談。別的倒也沒有什麽限制,自然要離開齋宮是不可能的。

早一天,粘罕就派契丹貴官派去宋廷辦事的蕭慶前來齋宮索取降表。淵聖如命,特派隨行的四六專家孫覿起草表文,三條蹊蹺腿之一的翰林學士吳幵加以潤色。二人請示旨意,當下淵聖一看左右無人監視,就悄悄說道:“事已至此,當卑辭盡禮,勿計空言。”有了這個指示,孫、吳二人放膽寫去,再也顧不得朝廷體面和個人名節,只要表文受到金人的賞識,就是他們未來的本錢。

初稿大致如下:

三裏之城,遁失藩籬之守,七世之廟,幾為灰燼之余。既煩汗馬之勞,敢緩牽羊之請……上皇負罪以播遷,微臣捐軀而聽命……使社稷不隕,宇宙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