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李鴻章的權力網

在1862—1895年李鴻章擔任總督和巡撫的33年,他逐漸建立起了一個權力網,這個權力網從其職任所系的狹小範圍輻射開去,遍及全國:它根植直隸,上至朝廷,滲透到帝國的其他省份。這個權力網以李鴻章在官僚政治制度中的官職和非官方的幕府為基礎,但是,歸根結底,它是朝廷那些怪誕觀念的產物,是保守派反對勢力的對立物,是外患頻仍的結果。盡管如此,直到1895年李鴻章垮台,這一權力網一直是中國最富有建設性的力量。[1]

李鴻章所承擔的義務是保衛中國,而不僅僅是直隸或安徽,因此,他不是逃避國家的責任,而是伸手攬權,毅然決然地肩負起解決各種問題的重任。他論述起國家形勢來很像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用他偏狹的觀點表達他對國家安全的關注:“公等可不喜談(洋務),鄙人若亦不談,天下賴何術以支持耶?”[2]“天下之才本供天下之用,必雲某軍食某餉專顧某省,則左相(左宗棠)諸軍久應餓斃矣。”[3]“海內將才無幾,時事日益艱難,鄙人力小任重,襄助乏人。”[4]“中外責問過甚。”[5]

李鴻章自願承擔起拯救中國的任務,並不僅僅是出於他真誠的愛國精神,而且也出於他的自負和他的洞察力。他孤傲自負,認為只有他自己具有擔當重任所需要的遠見和能力;他有敏銳的洞察力,充分認識到了朝廷及清朝官吏們的虛弱無能:“朝廷之計似更茫如捕風。”[6]“(朝廷)既無定見,復堪恒心,……聞者能勿愧憤欲死?”[7]“朝議夕遷,早做晚輟,固不敢量其所終極也。”[8]“我中土非無聰明才力,士大夫皆躭於章句帖括,弗求富強實濟。”[9]“無人敢與主持(總理衙門),遂爾中止,此亦堂官太多之病也。”[10]

雖然不可否認李鴻章喜歡攬權、固執自負,但是他的首要目的是拯救中國。然而,對他的政策、思想、行為和個人品性的分析表明,他認為中國獲得拯救的唯一辦法是將中國建成一個強大、統一的國家,而達此目的的手段,如果按其邏輯推論,結論應該是創建一個全新的、發生徹底變革的中央集權政府。實際上,李鴻章無意中提倡的是由一批依據能力和人際關系選拔出來的、受過專門行政管理方面訓練的專業人才參加進政府,以代替建立在科舉考試基礎之上的現存的官僚政治體制,幕府制度的專業化將代替歷史悠久的官僚政治體制的非專業化。

沒有證據證明李鴻章曾自覺地鼓吹推翻現存中央政府,但是,他對大多數官吏缺乏信心或對他們不尊敬,確信只有自己堪膺重任,堅信在中國權力必須集中,所有這一切都表明,他的矛頭是指向推翻現存中央政府這個方向的。1872年,他在致曾國藩的一封信中說:“興造輪船兵船,實自強之一策。惟中國政體,官與民、內與外均難合一,慮其始必不能善於後。……日本蓋自其君主持而臣民一心並力,則財與才日生而不窮。”[11]1895年《馬關條約》談判前,李鴻章在與伊藤博文談話時說,中國戰敗的原因在於地方主義,他把中國比作封建時代的日本,當時日本有許許多多的地方割據勢力相互爭鬥。他還說,中國有許多行省,沒有統一的權力。[12]這種對中國需要中央集權的一針見血的分析,竟出自一個已經建立起地方分權的人物之口,如果這不是可悲的,倒是頗具諷刺意味的,令人啼笑皆非。

李鴻章關於需要建立中央集權的思想於早年得之於曾國藩和馮桂芬。曾國藩曾強調軍事行動需要集中統一的指揮,而李鴻章則在其軍事行動中遵行了這些教導;馮桂芬則著重指出,為使這個龐大帝國不致分裂為戰國林立,實行中央集權是必需的,1895年李鴻章對伊藤博文說的話就是馮桂芬這一思想的翻版。李鴻章的密友兼顧問宓吉在其所著《阿禮國傳》(The Englishman in China)一書中十分清楚地敘述了這一情況:“李相能在其衙門所轄範圍之外的其他省份行使自己的權力,這的確是走向集中行政權力的一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志同道合的後來者的相繼崛起,很難說政府體制不會從這一核心生發出什麽變化。”[13]

以上的結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李鴻章是否曾試圖自立為帝。沒有證據表明他曾主動計劃這樣做。然而,他的確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是他是個地地道道的現實主義者,而且對皇帝無限忠誠,所以他並不曾打算過把這種想法付諸實施。1880年曾有謠傳,說俄國打算立李鴻章為傀儡皇帝,正在慫恿李鴻章起來造反。[14]同年,戈登拜訪他時,也建議他說,既然他擁有中國唯一一支有實力的軍隊,他就應該率軍進京,奪取最高權力。據報道李鴻章回答說:“那當然很好,但是,你知道,我從未背叛過朝廷。”接著又說:“另外,那是不會成功的,我會掉腦袋的。”[15]他並沒有采取行動自立為帝,相反,他選擇了這樣的道路,即在現存制度下做事,同時逐漸建立自己的小王國,這一小王國則服務於中國和朝廷。問題的症結在於,李鴻章將朝廷與中央政府看作是兩碼事。他的幕府可以取代毫無效率的中央各部,但是他對皇帝的無限忠誠卻不允許他取皇帝而代之。這種矛盾表明,李鴻章思想中從未有過深思熟慮的改革方案,他的所做所為僅僅是對西方威脅的反應,僅僅是基於其性格、思想和現實條件,盡其最大能力的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