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起因

1840年,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因為清朝出大事了!

清朝以前也不是沒出過事,只是這次不一樣。因為一場決定清朝國運的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了!

這場戰爭的結果現在大家都已經知道:清朝完敗。不過我們還得重點關注一下這場戰爭之所以爆發的原因。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顧名思義就是因為鴉片而戰,錯!其實很多事情的起因都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麽簡單。

事情還得從對外貿易說起。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那時的對外貿易就跟今天這樣成形的進出口貿易一樣方便和發達。

清朝那會兒的對外貿易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朝貢貿易,二是市舶貿易。

朝貢貿易不是清朝發明的,大約在唐朝之前就有了。朝貢貿易很好理解:外國使節前來朝見中國皇帝,遞交和接受兩國外交文件,並把一些珍貴的本國土特產進貢給中國皇帝,中國皇帝也回贈禮物,並根據所進貢的物品價值回贈相當的物品;同時,使節隨行的隊伍裏還有不少商人也帶著大量貨物前來中國交易,這就是所謂的朝貢。

不過,這種貿易方式不大理想。

首先是次數少,因為不能隨時來,除了朝鮮、越南這種很近的屬國可以一年一貢外,大多數國家三五年能來一次就燒高香了。

然後是不等價,中國虧得慌,因為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天朝上國的地位,會犧牲經濟利益換取政治意義——只要你們跪拜我這個天朝皇帝,只要你承認我天朝上國是你們的宗主國,是天下共主,我就不怕花錢!所以皇帝往往對進貢的貨物以高出其正常價格的幾十倍進行購買。

這種不合理的貿易方式自然不能持久,因此一種與時俱進的貿易制度產生了,它就是市舶貿易。

同樣,這也不是清朝發明的。顧名思義,市舶貿易在港口城市進行,其性質有點兒類似於今天的市場經濟,算是中外商人的商業等價交換,不再是朝廷說了算的、不等價的一竿子買賣。

當然,這種貿易肯定是要讓朝廷和地方都能賺到錢。所以,朝廷設立專門機構“海關”(清之前稱“市舶司”)來管理,其職能與今天的海關類似。

然而,或許是朝廷害怕官員們裏通外國,中國官員不便與外國人直接打交道的原因,也或許是大多數官員並不精通具體的商業業務,又或許是官員看不起商人,不想管、懶得管,於是官員們把所有的事情都委托給商人辦理,譬如接待外商、貿易結算、征收關稅等,官員只負責監督。

具體來說,清朝的市舶貿易是這樣的:清朝應該算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度,但是也沒有完全封閉。即便是乾隆,也還留下了一個對外的港口——廣州。當時全國的進出口貿易幾乎都在廣州進行,其架勢很像現在的“廣交會”(廣州交易會)。舉國就只有這麽一個海關,此謂“一口通商”。

當時,所有的進出口貿易全部由一個叫做“廣州十三行”的商人組織壟斷經營。

這個廣州十三行,名稱叫做十三行,但實際上並不是只有十三家商行,而是時常增減,只是因為最初由十三家商行組成,所以叫做十三行。因為它是對外貿易的商行,所以也叫行商或洋行。

大清還有一個有清朝特色的規定,主題詞是“不自由”:所有的洋人都不許隨便進入廣州,必須先提出申請,由行商們擔保,才會給你發放通行證,允許你進入廣州。注意,這裏只是進入,在你離開廣州時,還需要再次申請。而且進入廣州後也不能隨意走動,只能待在專門為洋人修建的十三行商館區,大概相當於今天的貿易辦事處。如果洋人在中國有不法的行為,那也好辦,拿擔保人開刀,於是洋人與行商的命運和利益就此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當然,這種工作方式也給廣州的貪官汙吏們提供了極好的腐敗機會,洋商和行商孝敬大小官員的費用和被勒索的錢財比關稅少不了多少。

最可笑的是,官員們對自己一向是低標準,但對當地的妓女倒是高要求:你們要有愛國主義情操,不許接番鬼的生意。

順便一提,洋人可以來廣州經商,但老婆是不許來的,所以洋人的老婆通常都住在洋人的大本營澳門——葡萄牙人從明朝皇帝手中要來了澳門的居住權,其他外國人也跟著沾光。

不過這些與英國、與鴉片戰爭有什麽關系?

當然有關系。

清朝與英國通過廣州十三行進行不自由貿易已經很多年,清朝的茶葉、生絲、大黃(一種中藥材)等在英國的銷路很好,而英國除了毛織品和棉花外,其他如刀、叉、鐘表類的工業產品,清朝老百姓沒有什麽太大的消費興趣,所以大部分時間裏都是清朝在賺英國的錢,平均下來大概每年賺幾百萬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