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

1793年,8月裏一個悶熱的午後,英國政府特使馬戛爾尼(Macar-tney)率龐大的訪問船隊抵達了澳門,船上載滿了代表西方最先進工業文明的禮物,這是英國政府送給清朝皇帝的珍貴見面禮,誠意很足。

馬戛爾尼訪華的目的很簡單:與中國商量通商事宜。

幾天後,八十三歲高齡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悠然自得地看完了兩廣總督的報告:有遠夷前來拜壽與進貢。

馬戛爾尼訪華明明是來與大清帝國商量通商,但報告卻說馬先生是來拜壽和進貢。為何有人偷換馬戛爾尼訪華的目的?

據考證,嫌疑最大的應該是兩廣總督和相關官員們,因為他們想借機拍乾隆的馬屁。

嫌疑第二大的是通事。通事就是翻譯,在那個缺乏精通外語人才的年代,顯然他們有能力左右溝通的結果。據說他們常有出於好意或其他原因胡亂翻譯的前科,比如官員本來是罵洋人“你他媽的不像話,太混蛋了”,通事則會告訴洋人“中國官員在向你問好,在親切問候你的母親”……

拜上述嫌疑人員所賜,倒黴的當事人馬戛爾尼“被進貢”了。

馬戛爾尼對此一無所知,但問題是商量是國與國之間平等地對話,而進貢則是弱國的專利,這種人為制造的地位上的落差所釀成的矛盾往往都會壞事,因為這涉及一樣東西,一樣可以令許多人為之犧牲的東西,它的名字叫尊嚴。

接下來,馬戛爾尼終於見到了乾隆本人。

乾隆這位爺一見到外國人就說:任何人見我都要下跪,所以,爾等先下跪行禮吧。

馬戛爾尼說:我們英國人是不能向外國皇帝下跪的,最多像見英國國王那樣行單膝禮。

乾隆很不滿意,雙方不歡而散。

不久之後,在雙方都做了大量公關工作的情況下,乾隆在見面禮節上做了讓步。乾隆派人通知馬戛爾尼,自己會再次接見他們,且不會強迫他們下跪行禮。

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乾隆很生氣,他已經計劃好怎麽找回場子了。

再次得到乾隆接見的時候,馬戛爾尼說出了他此行的目的:與清朝建交,搞貿易合作,並提出了如下幾項要求:

一、允許英國派人常駐北京,並在北京開設商館進行貿易。

二、開放寧波、舟山、天津之中一地或數地為貿易口岸。

三、將舟山附近的一個島作為英國商人居住和存貨之地。在英國人看來,明朝皇帝能把澳門給葡萄牙使用,那清朝皇帝把一個島給英國人使用貌似也沒什麽問題。

四、選擇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給英國商人居住,允許英國商人自由出入廣州。

五、允許廣東公開貿易稅率,不得隨意亂收費,減免英國貨物稅收。

六、允許英國傳教士到中國傳教。

乾隆見了之後,沒幹別的事情,就是將馬戛爾尼的所有條件一一批駁。他說:我是天朝上國,天下共主,無所不有,不需要跟你們搞貿易,你們還是回去吧(天朝統馭萬國,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乾隆《敕諭英吉利國王書》)!

盡管馬戛爾尼沒有放棄,努力挽救,但乾隆無動於衷,馬戛爾尼的中國之行最終還是失敗了。

不過馬戛爾尼的中國之行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收獲,他對自己途經的地方做了細心的觀察,收集了大量的經濟、政治乃至軍事情報,回國後他把這些沿途見聞加以整理分析進而出版,這才讓西方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中國,一個外強中幹的中國!歐洲人這才明白:一直以為中國很強大、很富足,原來根本不是那麽回事兒!

馬戛爾尼失敗後不久,乾隆就去見祖宗努爾哈赤了,而後嘉慶繼位。

此時英國又派使節來華,其目的大致與第一次相同。但是嘉慶給訪使的待遇遠不及爸爸乾隆,尤其是在下跪不下跪的問題上,雙方鬧得還不如上一次開心。

英國人又失敗了,帶著憤懣的情緒離開了中國。

如果換作是一個清醒的、有危機感的朝廷,此時則應該會感受到英國人身上正散發著一種氣息,一種非常強烈的、令人如芒在背的危險氣息。但清朝依然沉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英國使者的兩次到訪對他們來說,唯一的意義只不過是留下了兩個被傳言修飾過後變得離譜的“共識”:

一是洋人的腿是直的,無法彎曲,跪不下來。只要把他們打翻在地,他們根本就爬不起來。

二是洋人形似犬羊,喜歡吃牛羊肉這種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沒有中國的茶葉和大黃,他們就會因為大便不通而脹死。所以只要我們不賣給他們茶葉和大黃,他們很快就會玩完了。

如果這些話只有一些老百姓相信也就罷了,可是連清朝的官員們都信以為真的話,那只能說清朝氣數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