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口

鹹豐雖然順利繼位了,但他的這個皇位真是得來不易。

道光皇帝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他面臨的情況是這樣的:九個兒子中,前三個早亡,老五過繼出去了,老七、老八、老九年齡太小。因此他只有兩個人可以選擇,一個是四阿哥奕詝,也就是鹹豐;另一個是六阿哥,也就是清宮劇中經常出現的角色恭親王奕訢。競爭對手奕詝和奕訢的關系非常親:奕詝生母早逝,奕訢的母親靜貴妃是奕詝的養母。

要論文韜或是武略,奕訢都要比奕詝強。但是,才能並不是繼承皇位的唯一條件。

首先,奕詝的起點比奕訢高。奕詝的生母就是道光的皇後,正史載為暴斃,小道消息是得罪了宮中的權威人士太後被逼自盡,道光是個孝順孩子,不敢對太後怎麽樣,只能在心裏偷偷懷念他的皇後,懷念的最好方式就是對皇後留下的兒子好。

但光靠母親留下的恩澤還不保險,揣摩人心的陰謀詭計往往更管用,各方面均遜於弟弟的奕詝依照老師杜受田之計——藏拙示仁、藏拙示孝,以動人的演技成功演繹出“仁孝”二字的“精髓”,成功捕獲道光的龍心,得到皇位,成為清朝第九任皇帝。

鹹豐好不容易上位,但上位之後的他還沒有來得及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感,老天就送給他兩個絕大的考驗,這兩個考驗就是前文說過的袁小四出生之時鹹豐正被架在火上烤的原因。

第一個考驗是太平天國起義,這事兒原因比較復雜,後面再講。

第二個考驗是第二次鴉片戰爭。

本來根據《南京條約》,洋人有權入五口定居和做生意,但由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和廣州人民打過架,所以廣州人民便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入城鬥爭”,阻止英國人入城。

當時廣州的最高長官兩廣總督應付英國人的辦法就是拖,表面上跟英國人說這事我們一定處理,背地裏卻慫恿廣州人民繼續鬥爭。當時英國人也沒準備繼續打仗,於是掉頭就走了,這事兒就這麽拖了下來,這一拖就是十二年。

別看英國人似乎被糊弄過去了,其實英國人心中積怨已深,一忍再忍只是為等一個借題發揮的機會而已。

機會終於來了。

1854年,英國人援引《中美望廈條約》裏的“十二年修約”條文以及虎門條約中的“最惠國待遇”,要求修改《中英南京條約》,取得更多的特權和利益。

其實英國人的要求是野蠻的、是毫無道理的,《虎門條約》中的“最惠國待遇”根本不包括“修約”這一項。

這種問題只要清朝援引幾條國際法就可以令英國人啞口無言,偏偏清朝閉關鎖國又狂妄自大,舉國上下竟無人懂法,而這種愚昧無知正是英國人要利用的。

法國人一看,英國人要修我也要修,於是也要修改中法《黃埔條約》。

英、法的要求讓鹹豐覺得自尊很受傷,所以他送給英、法兩個字:不行!

知識給人以力量,愚昧也給人以力量。鹹豐之所以會這麽拽,就是因為愚昧給了他和他的大臣們以力量。宅在紫禁城裏的他們還以為大清國世界第一,根本不知道科技這個玩意兒已經改變了整個世界,以為英國最多只是在大清屁股後面多追了幾步而已。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那只是一次巧合,勝敗乃兵家常事也。

鹹豐的態度讓英國人和法國人氣急敗壞,太平天國這種農民起義你們都沒有擺平,居然還不肯給我們一個痛快話,那我們就只有自己動手了!

談崩之後,英、法兩國很快做好了開戰的心理準備。但他們還缺少兩樣東西。

一是士兵,英法聯軍此刻正在克裏米亞戰爭中猛揍俄國人,抽不開身。

二是開戰的借口。

很快,士兵和借口都有了。

1856年,克裏米亞戰爭結束,英法聯軍大敗俄國人。

同年,大清帝國也發生了兩件事情——與英國人有關的“亞羅號事件”、與法國人有關的“西林教案”(天主教傳教士馬神父在廣西被殺)。至於事件真相如何,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兩件事給英法找到了師出有名的直接借口。

本來英法還想拉上美國一起出兵的,可美國人說自己國內經濟低迷,政局不穩,南北內戰山雨欲來,出兵一事實是有心無力。不過他們可以給予口頭支持,從外交上威脅大清國,還讓英法記得打贏之後別忘了叫上他們一起修約。

美國人的話也不全是托詞,由生產過剩引起的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馬上就要在美國爆發,更要命的是,一場以“解放奴隸”為主題的南北戰爭也在醞釀之中。好在破而後立,美國於南北內戰結束後就此踏上快速發展之路。當然了,這是後話。

雖說美國人不夠意思,但箭在弦上的英、法兩國是不可能放棄出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