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囊廢”鹹豐

戰爭的進程與第一次鴉片戰爭如出一轍,清政府因愚蠢自大而被列強欺上門來——被揍——簽不平等條約——皇帝好面子不肯執行——再被揍——簽更加不平等的條約。

戰爭開打後,清朝雖有死節之臣,也有忠勇之兵,可打死一名聯軍士兵平均下來要犧牲五百名清軍,這仗還怎麽打。

聯軍從廣州出發,勢如破竹,一路北上,於1858年仲夏,輕松秒殺清軍火力最強的天津大沽炮台,兵鋒直指北京。

按照正常規律,在敵人即將打進北京的時候,清朝皇帝都會認慫簽約。鹹豐也不例外,鹹豐跟列強簽的是《天津條約》。條約簽訂後,鹹豐卻後悔了。他不是因為巨額的賠款和失去的一系列主權後悔,而是另有原因。

根據《天津條約》,接下來外國大使要進京換約(修約)及建立使館。但英法為避免當年的“跪拜禮”問題重現,特在《天津條約》中注明:外使可行西禮。也就是說,洋人見鹹豐不會三跪九叩。這讓當自己是“天下共主”的鹹豐相當不爽。

怎麽鹹豐還糾結於天朝上國的那一套虛妄禮節?他爸爸道光不就因為此事挨過揍嗎,他怎麽如此不長記性?

一來清朝皇帝向來如此自大,二來鹹豐也有點被慣壞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的十年裏,幾個小屬國依舊來北京朝貢,像朝鮮幾乎年年來,越南和泰國隔三岔五來一次。這些小國對大清帝國的敬畏感給了鹹豐信心,所以鹹豐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自己“萬國來朝的皇者尊嚴”受損。

於是鹹豐派人告訴聯軍:換約沒問題,但你們必須得按藩屬國朝貢的儀式入京!

戰敗者哪有發言權,聯軍想都沒想,就拒絕了鹹豐的無理要求:我們不會接受任何貶低使節身份的接見儀式,為保證這一點,我們要派軍隊隨行保護。

鹹豐心想,既然好說不行,那就來陰的吧。遂指示前線將領僧格林沁:洋人不是想帶兵進京嗎,你給我趁機教訓一下他們。記得悄悄擊之,只說是鄉勇,不是官兵。

英法聯軍根本不在乎鹹豐的小動作,他們壓根就沒把清軍放在眼裏,因為他們當蒙古郡王僧格林沁調教出來的蒙古騎兵還是之前遭遇的腐敗軍。

但這一次,他們可是大錯特錯,僧格林沁此人還是有幾分真本事的,他是清軍那邊唯一拿得出手的將領。

僧格林沁牢記鹹豐的最高指示,很好地利用了英法聯軍的輕敵之心、地利和人數優勢,真在天津大沽口一帶把英國人和法國人給揍了一頓。英法聯軍因此退出天津待援。據比較靠譜的史料記載,此戰清軍斃敵近百,是兩次鴉片戰爭中清軍所打的唯一一場勝仗。

勝利的消息傳回帝都,北京頓成一片歡樂的海洋。鹹豐也趁此機會宣布《天津條約》作廢。

英法大敗,丟了這麽大的人,哪能甘心。況且由美國引發的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此刻也綿延到了英國和法國,兩國國內經濟形勢持續走低,就沖打贏清軍之後的戰爭賠款和商業利益可以找補國內不景氣的經濟,英法也得增兵再戰。所以還沒等鹹豐重新擺起天朝上國的譜,英法聯軍就已卷土重來。英法聯軍這一次沒給僧格林沁機會,一路打到北京遠郊通州附近。

帝都面臨陷落危機,發現事態不妙的鹹豐再一次展現了他的“機敏”。他決定收回說過的話:別打了!我們投降,《天津條約》有效。但英法怎會如此便宜地放過鹹豐:停戰可以,但《天津條約》不夠賠付我們的損失,一切條件都要重新談!

英法一強硬,鹹豐就徹底沒了脾氣。

接下來,雙方派出代表在通州談判。可談來談去,雙方在進京的禮節問題上還是沒有談妥。洋人堅持要帶兵進京,至於下跪行禮的事情讓鹹豐想都別想!

得知談判結果不理想的鹹豐,當即被氣得七竅冒煙,憤怒之下的他又想到一個“妙計”:綁架。

僧格林沁,你把對方的談判使團給我抓起來,咱們以這些人質為砝碼,好與英法談判。

僧格林沁是個擅長貫徹領導意圖的好下屬,執行力非常強,當即出兵虜獲以巴夏禮為首的英法使團一行三十九人,全給投進了大獄,有沒有上老虎凳和灌辣椒水不好說,反正後來活著回國的人不多。

襲擊使團,國際法之大忌!英法聯軍立刻展開報復,鹹豐以人質要挾英法的計劃徹底破產。1860年9月,英法聯軍在通州八裏橋擊潰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直逼紫禁城下!

都能感覺到屁股下的龍椅被炮火震得顫動的鹹豐,再也顧不上“天下共主”的尊嚴,再也顧不上欣賞圓明園裏的精彩娛樂節目,下定決心跑路,畢竟再不跑就該沒機會了。

跑路之前,鹹豐匆匆叫來弟弟恭親王奕訢:我要北上熱河打獵(北狩),國事就暫且托付給你了!把難題拋給奕訢的鹹豐,便專心思考“北狩”時應該帶哪幾位愛妃同行、該把哪些重要東西一起帶走之類的“高深”問題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