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徒弟他的團

除開創立湘軍,曾國藩之所以被後人稱為完人或宗師,是因為他的境界和氣量確實比其他人高一個档次,堪稱大家,大巧不工,形似王道。

譬如部下左宗棠,老是自認為學識、帶兵打仗的本事都比曾國藩強,因此一直牛皮哄哄的,態度傲慢,不怎麽聽話。但曾國藩不以為意,寬容地原諒了他的無禮,還盡力提攜他,讓他獨掌一軍(楚軍),終於收服了左宗棠這顆驕傲的心。

曾國藩的處世方式告訴我們:寬容從來就不是軟弱。

曾國藩接到慈禧的旨意後,師出有名的他決定大舉反攻太平軍,他做了兩件事情來支撐他的這個決定:

一是開始科技強軍。

在見識過洋人的堅船利炮之後,曾國藩決定打造一支用先進武器武裝起來的鐵血軍隊。於是,曾國藩借剛剛取得的“安慶大捷”的好勢頭創建了安慶軍械所,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軍工企業。沒多久,各種各樣的子彈、火藥、槍炮,甚至包括蒸汽機艦船,都陸陸續續地武裝到湘軍各部隊。

二是開始新的戰略布局。

哪怕是反攻,曾國藩的計劃也是集中優勢兵力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地清理如江蘇和浙江等外圍戰場,斷其財源,阻其外援,穩固推進,最後湘軍主力從西往東,沿江而下,圍攻南京。

這個戰略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是執行起來有一個問題:地位極其重要的江蘇戰場缺乏一個靠譜的人去指揮。思來想去,曾國藩決定派遣能力出眾的弟子李鴻章去上海開展工作,拖住李秀成的主力,配合大本營作戰,以便將來湘軍對南京發起總攻。

李鴻章走之前被曾國藩召去見面,曾國藩對李鴻章說:你這一去,從此我就失去了一個得力助手!

李鴻章謙虛地回答:老師這兒人才濟濟,勝過我的有很多。

曾國藩磨磨嘰嘰半天後,終於說出此次召見李鴻章的本意:徒兒,現在湘軍人手不夠,你這一去我可沒有富余的兵給你,這次我讓你去做統帥、做江蘇巡撫,官職不小,權力頗大,只是手下無人,所以兵將的事就只能由你自己解決了。

鬧了半天,李鴻章原來是個光杆司令。

不過李鴻章也不是吃素的,這麽高難度的任務沒有難倒他。出身名門望族的李鴻章利用家族的關系招來許多安徽老家的世交弟兄。“劉麻子”劉銘傳也慕名而來。就這樣,李鴻章兩個月就招到了近七千人,這就是淮軍的初始班底。不過淮軍的軍官大都來自安徽的鄉間,這些農村漢子缺乏現代軍事知識,後來甲午戰爭的失利與這不無關系。

淮軍成形後,曾國藩的總攻時機也到了。他用冷靜而溫和的口吻下達了足足等待了十年的決戰命令:江蘇巡撫李鴻章率淮軍攻江蘇,浙江巡撫左宗棠攻浙江,曾國荃攻南京!

一聲令下,萬軍齊發,萬眾矚目的江南戰場決戰開始!

李秀成,這一次,你的末日一定到了!湘軍大營中的曾國藩,其內心世界遠不像他的外表看起來的那麽平靜。

太平軍總司令李秀成的日子確實很難過,因為太平天國人才凋零。

太平天國之所以出現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秘密就在最高領導人洪秀全對待儒家文化的態度上。

洪秀全出於屢試不第對科舉的憤恨,在自己的統治區域內大搞“文化恐怖”活動。按照“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專業人員具體抓”的工作原則,洪教主不僅成立了“刪書衙”親自抓刪改四書五經的工作,還安排心腹帶著小弟們焚燒古書,禁絕儒家文化。

一系列動作下來,有文化的人幾乎都不願意參加太平軍,極少數參加者也沒有好下場。

因此,太平軍的骨幹力量就是起義之初的那些礦工和農民,隨著這些人的逐漸犧牲,太平軍的戰鬥力大大下降。

雪上加霜的是,超級猛將英王陳玉成廬州戰事不利,突圍中死於背叛,時年26歲。陳玉成宛若一朵櫻花,在勁風中怒放卻又迅速凋謝。

出賣他的人叫苗沛霖。此人在清政府、撚軍、太平天國三個平台之間來回投靠,他的字典裏沒有敵、我、友,只有反復無常,只有利益,是近代史上最無原則性的軍閥之一。以後還會講到一個叫石犮三的人,其無恥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鑒於故事主線,苗沛霖的事跡就不多說了。

陳玉成轟然倒下,李秀成更是獨木難支。所以決戰開始後,李秀成在南京、上海、浙江三地來回奔波,疲於奔命,每打完一仗,都累得半死不活。

此消彼長,戰場上的形勢急轉直下!

蘇州失守,浙江告急,南京危殆!

太平天國江河日下,其勢已非人力可以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