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發家第一步會忽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仔細回憶一下,“編練新軍”是清軍繼八旗世兵制、綠營募兵制、湘軍模式之後的又一次改制了,這一次又改成什麽呢?

答案是按照西方強國的模式成軍。因為大家都認為日本人取勝的原因就是“專用西法”。

在眾人眼裏,練新軍是一個前途光明的項目,是一筆很好的風險投資。看看曾國藩、李鴻章,哪個不是權傾天下?一切有實力、有野心的官員們都蠢蠢欲動。

袁世凱正是這一群人中的一個。

袁世凱離開朝鮮回北京後,暫時還沒有分配工作,就在北京閑住。雖是閑住,卻不甘寂寞,經常外出活動,結交朋友,接近名流。剛好因為甲午之戰被削職為民的李鴻章也閑居在北京賢良寺,袁世凱沒事的時候就去探望下老領導,順便聯絡聯絡感情,請教為官之道。

一段時間之後,袁世凱走了點關系,終於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管轄溫州、處州兩府的道台,大概相當於現在分管兩個市的副省長,還算不錯。不過袁世凱並不怎麽喜歡這個位置,他還是更喜歡跟軍隊打交道。現在,舉國上下討論練新軍,袁世凱也意識到了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於是,他向他的好兄弟菊人大哥求教。

話說徐世昌當年與袁世凱結拜之後,便在義弟的資助下北上參加科舉,終於在31歲那年參加殿試——皇帝親自出題、親自面試的“公務員考試”,考中進士,而且還是庶吉士。

這個庶吉士來頭很大。在所有的進士中,只有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甲中的頭幾名又進行一番考試,合格後才可成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實習,三年後再參加一次考試,決定是否可以轉正。成功者可擔任翰林院編修一職,工作內容是給皇帝講解經史書籍,並幫助皇帝起草詔書,換句話說就是皇帝的秘書,權力很大。

而這個徐世昌現在就是庶吉士,你說他厲害不厲害?

袁世凱很心急,急問徐世昌:有沒有什麽好辦法把練兵的工作搞到手?

徐世昌說了一句頗有意思的話:在機會到來時,一定要顯出你與常人的不同之處,機會只青睞有準備的人!

袁世凱聽得似懂非懂,在故作高深的徐世昌指導下,兩人合夥走了兩步好棋:

第一步,他們刊行了幾本書。那個時候應該沒有什麽版權意識,出書也不叫出版,叫刊行。

除了一本書之外,其他書都是袁世凱高價請槍手直接翻譯過來的德、美、英等強國的軍事教材,署名當然是袁世凱了。

至於那本比較特別的書——《練兵要則十三條》,則是袁世凱參照此時的歐洲第一陸軍德軍軍制,並結合自己這些年在朝鮮的帶兵經驗創作出來的。西方的先進軍事理論聯系本國實際,中西合璧,確實是貨真價實的袁世凱出品。

第二步,大搞宣傳攻勢。

袁世凱想辦法把他的這些書遞到了督辦新軍的最高領導——編練新軍委員會主任恭親王奕訢(甲午戰爭結束後被起用,但身體已垮,加上又毫無鬥志,已不復當年之勇,幾乎就是混吃等死),副主任慶親王奕劻,委員翁同龢、榮祿等人手中。

客觀地說,袁世凱在朝十二年的集外交與軍事於一身的經歷、周旋於西方列強之間不落下風的資歷以及對西方近代軍事制度的了解程度,放眼滿朝軍事將領,絕無可望其項背者。資望夠了,加上《練兵要則十三條》確實是一本出色的軍事理論教材,袁世凱的實力征服了大佬們。

一傳十,十傳百,袁世凱“知兵”的美譽就在朝廷大佬中間流傳開來。

袁世凱和徐世昌就靠著這幾本非法出版物成功地忽悠住了所有人。

其實在此半年前,朝廷就已經內定了一個練兵的人選,叫做胡燏棻,這位仁兄當時已經初步練成了五千人的隊伍,叫做“定武軍”。

非常蹊蹺的是,袁世凱一番活動之後,朝廷就宣布這位活幹了一半的胡燏棻調去修鐵路,他修的是津蘆鐵路,值得注意的是,海軍戰士詹天佑正是其中的一名工程師。

在如此關鍵的時刻,這個調令的出現實在是非常不合情理。如果說是袁世凱趁機上下活動了一番,讓分管編練新軍事宜的朝廷大佬們覺得,他袁世凱比胡燏棻更適合這個位置,那一切就合理了。

當然這只是猜測,總之最後的結果就是袁世凱得逞了。

1895年12月,袁世凱被保薦到天津小站練新軍,而徐世昌也在袁世凱的要求下作為其助手一同前往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