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三傑”

袁世凱到小站後,首先成立了新建陸軍督練處,然後又將“定武軍”改為更現代化、更朝氣蓬勃的名字“新建陸軍”,並將兵額招足到七千二百五十人。

當然,袁世凱也不是什麽兵都要。他有幾個硬性條件——年齡必須在20至25歲;身高一米六以上;力大能舉百斤;每小時能行軍二十裏;抽鴉片、心浮氣躁、有案底、殘疾人士均不收。

這要求也不算太高,兵還是好招的。可優秀的教官去哪裏找呢?他現在可用之人只有兄弟徐世昌,非常缺乏精英人才!

幸好,在北京賦閑期間,袁世凱結交了一個滿洲貴族出身的朋友,叫蔭昌,此人是李鴻章開辦的天津武備學堂總辦(校長)。知道袁世凱缺人,於是蔭昌給他快遞了兩個人才過來。後來,又有一個人才自己送貨上門。於是,袁世凱一時間獲得了三大高才。

這三個人日後為袁世凱立下功勞無數,下面就請他們上場。

第一個人叫段祺瑞。

段祺瑞,字芝泉,1863年出生於安徽合肥,李鴻章的老鄉。

段祺瑞的父母都是農民,算上他一共有四個孩子,全家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家裏的一塊薄地。

那時沒有科技種田,全靠老天吃飯,要養活四個孩子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要不是段祺瑞的爺爺以前是個小官,積攢了一點灰色收入,時不時地接濟他們一下,全家就只能坐等餓死。

年少時的段祺瑞過得說不上有多好,但尚有口飯吃,勉強能讀上書,還算幸福。可惜,從他16歲那年開始,厄運、不幸一一降臨。

這一年,最疼愛他的爺爺離世了,段祺瑞被迫輟學。

一年後,家裏所有的東西都吃完了,眼看就要餓肚子了,家裏急需段祺瑞站出來分擔一些壓力。於是他懷揣著家中能拿出來的所有財產——一塊銀圓,去山東威海投奔一個當兵的叔叔,謀一份工作養家糊口。

從段祺瑞家到威海有兩千多裏路,他的經濟條件大家都知道,就一塊銀圓,明顯只能走路了。

他一邊趕路,一邊討飯。風餐露宿,穿城越村,挨家挨戶乞討,每敲開一扇門,對他都是一場難忘的考驗,因為他收到的往往只是白眼和嘲諷,對段祺瑞來說,敲開那扇門或許意味著失去尊嚴,但不敲開那扇門就只有餓死。

沿路乞討,衣衫襤褸,段祺瑞最終靠著意志力撐到了威海。

直到多年之後,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幾十年前那個衣衫襤褸、沿街乞討的自己居然會成為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

苦難沒有白受,叔叔幫段祺瑞在軍營之中謀到了一份工作。

就在生活有了好轉之時,不幸卻紛至沓來。19歲那年,父親在看望他的歸途中被人殺死,沒過多久,母親也因悲傷過度去世,只留下三個還無法自立的弟妹。

如此巨大的不幸,如此巨大的痛苦,使段祺瑞從脆弱變得堅強,他知道沒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

從此,段祺瑞一邊辛苦工作養活弟妹們,一邊擠出一切可用的時間來學習,終於在22歲那年考取了李鴻章開辦的天津武備學堂。幾年後,段祺瑞又以第一名的成績爭取到了去德國深造的機會。從德國學成歸來後,段祺瑞被分配到重點軍校做了一名教官,終於徹底地解決了全家的溫飽問題。

在當了三年的教官之後,他在天津武備學堂的老師蔭昌將他推薦給了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

段祺瑞本身的學識不錯,又有德國留學的經歷,要知道袁世凱現在正打算以德軍為模子練兵,因此練兵伊始段祺瑞便獲得了重用。

或許因為經歷過重重苦難的原因,段祺瑞性格果敢堅毅,手段兇狠,權欲極強,在袁世凱麾下的高層幹部中被稱作“北洋之虎”。

第二個人叫王士珍。

王士珍,字聘卿,1861年出生於河北省正定縣牛家莊。

此人沒有段祺瑞那樣的洋學歷,也沒有段祺瑞那麽強的權欲,外表看起來還有幾分瀟灑超脫。經常超脫地以“名士”自居,一時主持大局,一時隱沒山林。

王士珍同志縱情於山水之間時,段祺瑞則在軍營中與士兵打成一片,所以王士珍同志在本書中的出鏡率那是遠遠比不上熱衷權力與武力的段祺瑞。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雖說沒有段祺瑞混得那般風光,卻是這三人之中最受袁世凱信任的一個。

雖說王士珍學歷不出彩,但好歹也是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生,本事自然也差不到哪裏去。畢業之後王士珍也有一段當教官的經歷,更重要的是,他作為炮兵統領參加了甲午之戰,而且指揮有方,是有實戰經驗的難得人才。

不僅如此,此人還善於動腦子,胸中頗有韜略,因此袁世凱一般都把比較麻煩的項目交給他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