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花崗起義

1910年11月13日,在汪精衛與陳璧君相識的馬來西亞檳城,孫中山召開同盟會擴大會議——“庇能會議”(檳城英文penang)。

除開章太炎的浙江派未到,不僅黃興的湖南派重歸革命的懷抱,新加坡的同盟會會員也遠道而來,還有檳城的仁人志士也很給面子,踴躍參會。總之,各地同盟會能來的負責人全來了!

孫中山開這個會的目的只有一個——繼續革命!用鮮血回擊同盟會領袖是“遠距離革命家”的譏諷,挽回民眾對革命黨的信心。

會上決定舉行第十次起義,地點還是廣州。

對於舉行廣州起義一事,大家並無異議,勇於戰鬥的鬥士有的是,大家都不怕死!但是有異議的地方在於,去哪裏搞革命經費購買武器彈藥?

這些年來的數次起義,所需的經費除了靠外部贊助,也靠同志們捐款。不過,這兩種曾經無往不利的方式現在都不大行得通了。

一來現在革命已陷入低潮,前途未蔔,願意投資贊助革命的人是越來越少,自然很難拉到贊助;二來一次又一次地捐款,近乎竭澤而漁,已經把同志們都逼成了窮光蛋。

難道弄不到錢,就讓同志們赤手空拳去與清兵搏殺嗎?當然不行!

孫中山明白:要想解決革命經費問題,還得依靠同志們群策群力,慷慨解囊。可問題是革命家也是人,也有家人要養,總不能讓大家徹底破產吧?真是情何以堪啊!

孫中山思慮再三,終於狠了狠心:唉!自己姑且再做一回惡人吧。

會上,孫中山噙著眼淚,哽咽著向與會的革命同志們表白:我本知道諸位同志也很困窮,但是革命有如箭之在弦,我同志責無旁貸!今日我同志如不加以幫助,還有誰來幫助我們呢!我們今日只虧一簣之成功也!萬望諸同志勉為其難,熱烈贊助,共完成此最後的功業。萬一這次還不成功,我孫文也將隱姓埋名,匿跡空山,無面目再見諸同志,不敢再累諸同志了!

孫中山一番真情告白使眾人深為感動,互相勉勵,當場籌得八千余元。會後孫中山親自到華僑中籌劃軍餉,香港同盟會會長趙聲和黃興等人則回香港做準備工作。

幾個月後,經過眾人的努力,最終籌得十五點七萬元革命基金。

有了錢,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

孫中山下令由黃興、胡漢民、趙聲籌劃起義。在此三人的組織下,一群平均年齡不及三十歲的風華正茂的青年齊聚廣州。他們身份各異——或學子、或洪門會黨、或軍人、或農民、或白領。他們豪氣沖天,踴躍報名加入敢死隊(選鋒隊),凝碧血為刀刃,親手把自己送往生命的終點,沒有絲毫猶豫,沒有半點退縮。

他們慷慨赴死,卻並非生無可戀,因為他們都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很偉大,我們也欣賞英雄的偉大。可我始終認為,一個真正的英雄他首先必須是一個凡人,而且必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可以為信仰看淡生死,卻並不意味著他沒有顧慮,更不意味著他可以淡漠親情、友情和愛情。

因此,在赴死前,以“炸彈大王”喻培倫、林徽因堂叔林覺民為代表的敢死隊員們紛紛忍痛揮淚,愧疚地留遺書與至親至愛訣別。尤其是少數已婚人士的代表林覺民,提筆給妻子陳意映寫下了一封注滿愛戀的《與妻書》。這份感天動地的《與妻書》後被收入兩岸教科書,其中“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一句,在一百年後的今天讀來仍蕩氣回腸……

書畢,話完,淚幹,上戰場!

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爆發。黃興親自帶領一百余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大樓,面對十倍於己的敵人激鬥一夜,八十六人犧牲,黃興斷指,起義失敗。後來收得七十二名烈士的殘骸,合葬在廣州黃花崗,故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明知寡不敵眾,卻還要飛蛾撲火,只是因為他們就是來求死的。以血肉之軀孤注一擲,喚醒民心。但他們死得太慘烈了,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全是同盟會的骨幹,差不多每個人都是將相之才,卻被當做沖鋒陷陣的小卒犧牲了,他們的集體犧牲,一時間讓同盟會的精英喪失殆盡。

但是,他們的死喚醒了國人,挖掘了民族的良心,他們的死推動了歷史的巨輪,因此,我們不應該嫌他們力量不夠、方法不夠技巧。

最後,我們以汪精衛在獄中所寫的《慷慨篇》中的四句作為本節結束語,讓我們在這英雄的詩篇中一起回味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