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掘墓人與送葬者

掘墓者載灃

從孫中山成立“興中會”算起到黃花崗起義結束,近十七年的時間裏,革命黨雖然四處點火,犧牲無數,費了老大的勁,卻並未傷到清朝的根本。

但令革命黨萬萬沒想到的是,數萬革命兄弟姐妹十數年來英勇奮鬥都沒有完成的夢想,攝政王載灃同志憑一己之力胡搞了兩年就實現了。

載灃為了鞏固大清帝國的統治,還真是拼了小命。一掌權就上馬了一個國字號項目“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第一只手,抓軍權。

想當年,“庚子事變”後,載灃作為慈禧欽點的“謝罪專使”到德國轉悠了一圈,別的沒學到,倒是認可了德國人對他說過的一句話:皇室子弟要讀軍校,皇族要抓住槍杆子。是啊,要想鞏固基業,槍杆子就必須掌握在皇族手裏,特別是不能讓漢人拿去了。

於是,載灃回國後就忽悠慈禧老太太建了一所陸軍貴胄學堂。光看“貴胄”兩個字,就知道招生對象是出身於親貴家庭的“富N代”以及“官N代”了。

當時,載灃和他的六弟載洵、七弟載濤帶頭入學。載灃想得挺好,咱們都好好學本事,畢業後進入軍隊替皇室掌控軍權。但他不明白,這些宗室紈絝爺們兒已經無可救藥了。

看這幫大爺們在學校的表現:叼著進口的香煙,使喚著老師做奴才,想上課就來,不想上課就“提籠架鳥鬥蛐蛐兒”,高興了還在課堂上來段京戲,幾乎就把上課當成開Party了。

這還是載灃沒當攝政王之前的事情,咱們再看看他真正開始攝政後,是怎麽折騰的。

1908年年底,載灃建立“禁衛軍”,目的自然是用來保衛皇帝兒子屁股下的椅子。載灃讓七弟載濤做禁衛軍總負責人,讓排漢思想最嚴重的良弼做禁衛軍第一協統領。

1909年春,載灃重整海軍。設海軍部,合並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下設巡洋、長江兩大艦隊。海軍大臣(海軍司令)是載灃的六弟載洵。為海軍重整甘做老黃牛累得半死的海軍實力派軍官薩鎮冰靠邊站。

1909年7月,載灃宣布4歲的溥儀為海陸軍大元帥,並由攝政王代為執行。

辦成了這三件大事,令載灃自信心急劇膨脹。接下來,在好哥們兒良弼的建議之下,他又成立了一個新的軍事機構“軍谘府”——大清帝國陸、海兩軍作戰指揮的最高軍事統率機關,相當於解放軍總參謀部。載灃再次把最高長官的重擔壓在了七弟載濤肩上。

六弟載洵為海軍大臣,七弟載濤統領禁衛軍和軍谘府,載灃自己是海陸軍大元帥,三個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年輕後生,居然獲得了大清帝國軍隊的最高領導權。一個全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就此在大清帝國誕生:世界軍事史上,海陸軍統帥平均年齡最年輕。

但是,掌握軍隊的關鍵,不在於換幾個頭頭,而在於掌握中下層軍官。

就這一點而言,載灃還得向袁世凱同志多多學習,北洋六鎮中的五鎮,其上、中、下層軍官幾乎全是袁世凱的人。隨你載灃換掉北洋軍幾鎮統制,也不會讓袁世凱人走茶涼。袁世凱若是以後能回來,軍隊還聽他的。

載灃一系列任人唯親的動作,令軍界寒心。朝廷對軍隊的控制力不升反降,白忙了。

第二只手,抓政權。

自從慈禧老太後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後,由張謇同志挑頭,立憲派搞起了各種預備立憲活動,某些心急的同志們連谘議局(省級議會)都籌備好了,時刻準備著迎接“多難興邦,國富民強,消滅外辱”的新局面。

士紳們如此積極,但載灃的態度就冷淡許多,一切按照老太後規劃好的節奏走,只能慢不能快。

這可急壞了立憲派。立憲派本來是打算幫忙清政府而非造反的,他們想推著政府走,想早點把政府推到立憲道路上去。怎麽推呢?

請願,進京請願。請願內容還是袁世凱當年被退休之前提過的:速開國會,立即組織責任內閣。

立憲派領袖張謇同志以身作則,以近六十高齡南上北下,足足進出北京三趟。

在他的現身鼓勵下,全國人民的立憲熱情高漲,數百萬士紳、學生、各地督撫還有來自各階層的普通老百姓,簽名遊行搞示威,刺指割股寫血書,又是請願又是威脅,場面十分火暴,其火暴程度也就未來的“五四運動”能與之相比。

巨大的壓力之下,載灃被迫做出讓步。

1910年9月,資政院成立,並承諾兩年後開國會。

1911年5月,眾人期待已久的責任內閣出爐。

不過人事安排很不讓人滿意。內閣十三個位置,漢人只有四個。滿漢比例失調不說,九個滿人之中還有七個皇族(另說五人),這不就是皇族內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