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出個黎明 第九章 鐵血遠征軍,殺出個黎明

獵殺1941

隨著中日兩國在各條戰線均進入僵持階段,時間也悄然來到了1940年年底。

1940年9月,德國、日本和意大利三國簽訂攻守同盟,是為軸心國。

1941年6月,德國全力進攻蘇聯。

“二戰”之初,被德軍“閃電戰”(充分利用飛機和坦克的速度優勢,集中兵力,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擊破的國家名單有長長的一串:波蘭、荷蘭、比利時、法國……這給希特勒造成了一個嚴重的錯覺:閃電戰可以包打一切。所以希特勒對付蘇聯的戰術還是閃電戰。

可希特勒並沒有意識到:再高明的戰法,也有它的弱點。閃電戰的弱點就是它過於注重速度和成功率,一旦不能快速“劈”死對手,就會錯過稍縱即逝的機會,陷入拉鋸戰。一旦進入拉鋸戰,汽油、彈藥、衣服和食物等補給跟不上的“閃電”部隊,就成了深入敵陣的孤軍。那些被閃電戰擊破的國家與蘇聯相比,從國土上來說,都缺少戰略縱深,從武器裝備來看,都缺少空中優勢。蘇聯的這兩個特點,都能克制德國的閃電戰。戰爭的進程果然印證了這一點。

開戰之初的一個多月裏,蘇聯紅軍死傷無數,西部國門大開,德國人長驅直入,直抵十月革命的發祥地——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城下。

此刻,德國人以為自己勝券在握,結果等待他們的卻是無比痛苦且漫長的鏖戰!

此前,德國人只用一個多月就拿下蘇聯國土數百萬平方公裏,斃傷蘇聯軍隊數百萬。但對付列寧格勒這樣一座小小的城池,他們居然花了近九百天,自己死傷五十多萬,造成對方軍民死傷近兩百萬,最終還是未能拿下。

在誓死捍衛祖國和家鄉,一波接一波冒死沖鋒的蘇聯人面前,曾經不可一世的“閃電部隊”被凍結在了西伯利亞的寒流中。

當然,如果把時間定格在進軍列寧格勒之前,德軍是天下無敵的,誰也不看好被揍得落花流水的蘇聯紅軍還能翻盤。德國的成功刺激到了日本,日本人嚷著“不要誤了最後一班公共汽車”的口號,在這一年中向中國發動了數次大規模的局部進攻。中日雙方各有勝敗——如“土木系”二號人物羅卓英指揮的“上高會戰”的大勝、何應欽指揮的“中條山戰役”的慘敗。總體說來,日本贏多輸少,但贏得並不輕松。

這是黎明前的黑暗,光明即將到來。

中日戰爭打到1941年年底的時候,除了主帥用兵、將士用命外,中國的另一大作戰優勢也開始發揮作用。

這個優勢就是人多。隨著戰爭的進行,這一優勢就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幾場大仗下來,中日雙方都緊急招兵以繼續作戰。中國的新兵雖然和以前一樣缺乏訓練,但日本的新兵較之以往通過了層層選拔、得到了足夠訓練且身經百戰的老兵差距更大。所以,中國的人口優勢終於轉化成了勝勢。

除了人口劣勢之外,日本本國貧乏的資源也使其無力支持長期消耗戰。而且由於大規模的敵後遊擊戰的存在,日本人“以戰養戰”也成妄想。尤其是在德、意、日結盟後,美、英公開地支持中國,對日本實施經濟封鎖,使日本的戰爭資源迅速走向枯竭。到了1941年下半年,日本的石油儲備已經捉襟見肘,似乎只有從中國撤兵一途了。

但是,日本人想出了破解當前困難局面的辦法——徹底瘋狂。徹底瘋狂的人是不可理喻的,他們不用思考自己能不能做到,只管聽天由命,放手一搏。日本人決定做三件事:

第一,徹底摧毀美、英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力量,打破其對日海上封鎖。

第二,占領東南亞,以獲取那裏富庶的戰爭資源。

第三,進入緬甸,摧毀中國的生命線——滇緬公路,掐死中國。

於是時間定格在1941年12月7日,強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幾小時內就被日軍徹底摧毀,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珍珠港事件”。

第二天,也就是12月8日,美、英同時對日宣戰。

此時的蔣介石一定難抑喜悅之情,因為從1931年“九·一八”開始,十年的孤軍奮戰終於告一段落!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日本自掘墳墓,把頂級強國美國拖下水,日本人瘋得實在是太及時了!

第三天,重慶國民政府對以德、意、日為首的軸心國宣戰。中國加入軸心國的對立面——同盟國,與美、蘇、英站到了一起。

幾天後,日本的盟友德國和意大利對美宣戰。稍提一句,德國、意大利之前已經對歐洲各國都宣過戰了。

這場震驚世界的大群架——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全面上演。

北上還是南下

按照正常邏輯,鑒於蘇聯國力不如美國,那麽日本北上與德國合作,先搞垮蘇聯再談其他似乎更加合理,可為何日本人選擇南下?其實,到底是北上還是南下,日本內部也有不同意見。但最終日本還是選擇南下,不外乎這麽幾個原因。